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20:13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方式的改变衍生出了“随迁子女”这一群体。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之下,随着随迁子女群体数量的日益庞大,新时代“候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有增无减。一系列教育、社会融入与适应和心理健康等层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心理健康层面的自我效能感低下问题是随迁子女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笔者于北京市某公办中学实习时了解到,与非随迁子女相比,随迁子女的自我否定、消极自卑状态更加明显。并且转学事件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直击其自我效能感低下问题。对于随迁子女而言,他们因现实原因而再次被动选择“迁徙”,使其个人成长经历及所遇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随迁子女长期存在的无力适从感、自卑感、渺小感也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学术界对于随迁子女群体的关注也从未停止。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在现实中的发现,即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下问题亟待解决。不过纵观国内外研究可知,目前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存在于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在社会工作领域开展的研究探索少之又少,并且有关自我效能感培养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随迁子女群体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十分匮乏。由此,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将优势视角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单样本设计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实务研究方法。针对随迁子女对转学事件的消极解读及其在具体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效能感低下问题进行小组工作介入。通过对定量数据与质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专业反思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其一,社会工作对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问题的干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二,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问题的着力点应在,结合具体情境对转学事件进行积极重释和对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感问题的介入上;其三,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引导随迁子女对转学等流动性事件进行正向诠释,对随迁子女自我效能感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其四,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伦理的指引是促成社会工作有效介入的关键。
【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随迁子女群体研究
2.1.2 自我效能感问题研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随迁子女
2.2.2 自我效能感
第3章 理论视角及研究设计
3.1 理论视角
3.1.1 优势视角理论
3.1.2 自我效能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思路
第4章 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小组干预
4.1 组员组前表现及内在需求分析
4.1.1 定量评估:基线期数据分析
4.1.2 质性评估:访谈与观察内容分析
4.1.3 组员及其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预估
4.2 小组工作介入计划
4.3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分析
4.3.1 相识
4.3.2 经验力量
4.3.3 设定转学目标
4.3.4 情绪调节
4.3.5 自我认识
4.3.6 回顾总结
4.4 小组工作介入结果评估分析
4.4.1 组员角度:A-B期自我效能感水平对比分析
4.4.2 小组角度:定量资料统计分析
4.4.3 组员重要他人角度:质性资料分析
4.4.4 社会工作者角度:自评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转学事件重释的意义
5.2.2 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伦理思考
5.2.3 介入过程中的价值伦理思考
5.2.4 研究不足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一般性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
附录 B:《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4930
【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随迁子女群体研究
2.1.2 自我效能感问题研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随迁子女
2.2.2 自我效能感
第3章 理论视角及研究设计
3.1 理论视角
3.1.1 优势视角理论
3.1.2 自我效能理论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思路
第4章 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小组干预
4.1 组员组前表现及内在需求分析
4.1.1 定量评估:基线期数据分析
4.1.2 质性评估:访谈与观察内容分析
4.1.3 组员及其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预估
4.2 小组工作介入计划
4.3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分析
4.3.1 相识
4.3.2 经验力量
4.3.3 设定转学目标
4.3.4 情绪调节
4.3.5 自我认识
4.3.6 回顾总结
4.4 小组工作介入结果评估分析
4.4.1 组员角度:A-B期自我效能感水平对比分析
4.4.2 小组角度:定量资料统计分析
4.4.3 组员重要他人角度:质性资料分析
4.4.4 社会工作者角度:自评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反思
5.2.1 转学事件重释的意义
5.2.2 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伦理思考
5.2.3 介入过程中的价值伦理思考
5.2.4 研究不足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一般性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
附录 B:《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玲;;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2 王瑞;;为随迁子女量身定制“心灵体操”[J];中小学管理;2014年08期
3 王颖;;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李雪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05期
5 刘玉兰;彭华民;;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曾守锤;;流动儿童学业投入的干预:单系统设计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姚景;刘旭;李炳煌;;初中生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刘菂斐;王兆良;李文兵;周超;齐海静;胡典;;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2期
10 彭丽华;李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与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2854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85493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