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丛与我本体:青少年语c行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10:55
:语c是一种用语言化的文字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采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对青少年语c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发现,青少年在语c游戏中,通过"上角色"交流建立并完善"角色丛"及其附属关系网,对"我本体"进行确认与扩展,从而实现多重虚拟社会化。但"角色丛"与"我本体"之间容易产生性别认知与距离认知的割裂,"双重扮演"的方式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达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文章来源】:当代青年研究.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发现
(一)玩家进群:从语言到行为的全面规训
(二)关系建交:开放式的多层朋友圈
(三)语言剧场:戏里戏外的弹性边界
(四)身份割裂:角色丛与单主体的自洽困局
三、分析与讨论
(一)“角色丛”与多重虚拟社会化
1.习得多样化的社会经验
2.浸染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3.预演多层次的社会关系
(二)“我本体”与提升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互联网的语C文化现象[J]. 陈铄. 传播力研究. 2019(19)
[2]关系泛化与差序传播: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及其人际交往研究[J]. 徐鹤,郑欣.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8)
[3]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语C类APP设计初探[J]. 白瑜琦,张艺芝.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04)
[4]语C:00后社交新体验[J]. 王梓辉. 意林. 2017(20)
[5]文化资本:青年话语权获取的路径分析[J]. 马中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3)
[6]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 卜玉梅. 社会学研究. 2012(06)
[7]布莱希特与西方戏剧传统[J]. 舒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变[J]. 刘长城. 青年探索. 2007(05)
[9]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 刘中起,风笑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02)
[10]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 郭金山.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2)
硕士论文
[1]表演与认同:青少年语言角色扮演中的自我意识研究[D]. 颜如玉.福建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47472
【文章来源】:当代青年研究. 2020,(04)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发现
(一)玩家进群:从语言到行为的全面规训
(二)关系建交:开放式的多层朋友圈
(三)语言剧场:戏里戏外的弹性边界
(四)身份割裂:角色丛与单主体的自洽困局
三、分析与讨论
(一)“角色丛”与多重虚拟社会化
1.习得多样化的社会经验
2.浸染多元化的社会文化
3.预演多层次的社会关系
(二)“我本体”与提升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互联网的语C文化现象[J]. 陈铄. 传播力研究. 2019(19)
[2]关系泛化与差序传播: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及其人际交往研究[J]. 徐鹤,郑欣.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8)
[3]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语C类APP设计初探[J]. 白瑜琦,张艺芝.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04)
[4]语C:00后社交新体验[J]. 王梓辉. 意林. 2017(20)
[5]文化资本:青年话语权获取的路径分析[J]. 马中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3)
[6]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 卜玉梅. 社会学研究. 2012(06)
[7]布莱希特与西方戏剧传统[J]. 舒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的转变[J]. 刘长城. 青年探索. 2007(05)
[9]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 刘中起,风笑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02)
[10]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 郭金山.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2)
硕士论文
[1]表演与认同:青少年语言角色扮演中的自我意识研究[D]. 颜如玉.福建师范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04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04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