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9 03:32
  目的考察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对大学生同性恋外显和内隐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73名不同先前接触经验的异性恋大学生进行想象接触实验,采用同性恋外显态度量表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和内隐态度。结果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总体外显态度偏积极■,总体内隐态度偏消极■;②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对总体同性恋外显态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想象接触对总体外显态度的改善作用不受先前接触经验影响;③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外显态度的影响只在男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均对总体同性恋内隐态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需重视想象接触对改善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的独特和关键作用,并寻求更多想象接触以外的方式改善大学生同性恋内隐态度。 

【文章来源】:中国性科学. 2020,29(06)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口学资料
        1.2.2 先前接触经验的测量
        1.2.3 想象接触实验
        1.2.4 同性恋外显态度的测量
        1.2.5 同性恋内隐态度的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基线资料比较
    2.2 大学生同性恋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基本情况
    2.3 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对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的影响
    2.4 想象接触与先前接触经验对大学生同性恋内隐态度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都某高校男同性恋大学生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J]. 熊伟,罗青云,张睿,刘垚,殷莉.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8)
[2]成都市医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分析[J]. 杨昊,官雨佳,冯先琼.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7)
[3]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态度对同性恋人群的影响[J]. 庾泳,肖水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3)
[4]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的有效性:研究与启示[J]. 艾娟.  江汉学术. 2016(04)
[5]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度的中介及调节作用[J]. 李放,邬俊芳,麦晓浩,宁凯,陈坤钰,巢琳,郑雪.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3)
[6]身份认同与接触频率对男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影响研究[J]. 王兴宇,杨金花,刘梦媛,刘娅.  甘肃高师学报. 2016(02)
[7]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关研究[J]. 刘璟璇,孙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1)
[8]想象接触对大学生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影响[J]. 尧丽,于海涛,段海军,乔亲才.  心理科学. 2015(05)
[9]“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群际内隐态度研究[J]. 刘阳,孙秀玲,龙长权,张庆林.  民族教育研究. 2015(02)
[10]内隐-外显态度的关系及其行为预测性[J]. 刘俊升,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本文编号:3219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19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