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乡土”人权探析
发布时间:2021-08-22 06:44
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既是一次危机,更是一次机会。它让中国现存的一些社会问题得以暴露,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尽显优势。在抗疫期间,我国的一系列应急法案让抗疫工作在法治的道路上有法可依,而西方一些媒体就"封城"等举措来抨击我国侵犯公民人权。费孝通先生"乡土理论"中的"差序格局"强调以"己"及人,这一观点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仍十分适用。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如何将"己"发挥最大的作用来协调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研究人权问题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个人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之中,只有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乡土"特色。就此,本文从乡土理论出发对疫情期间有关人权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文章来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人权差序格局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作为我国政策与行为准则的导向。在我国,以中国特色的、独有的方式推进人权建设,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一直努力推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发展,并创造了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开放和更多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格局通常是“团体格局”,即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同时团体的界限划分也十分明了。反观我国,“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6]28一直以来,人都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这一特点在中国人民身上尤为显著。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与他人相互联系,如同水波纹般在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即“天下之达道”。费老在阐述“差序格局”时,主要是用来形容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以“己”为中心这一命题也常以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而在笔者看来,“以己及人”同样适用于人权问题。“自我主义”之逻辑的两重性使其不仅仅限于内收之私,同时还有外推之公。而“这外推之公”铸就了我国的人权特色。见图1。“以‘己’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6]28,我们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向外辐射对自我权利的所求。人是社会性、群居性的动物,当“己”在向外探寻“权利”网时,必然会与他人的“权利”网相交融,并且在相互联系中寻求平衡,而每一网络中心就是“己”。孔子云,“克己复礼”,“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6]31因此,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上便缺少权利意识。反观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汇总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6]3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思想逐渐得到解放。纵使传统的乡土社会瓦解,但却并未消失殆尽。它以一种“国情”“特色”的形式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之中。相对于西洋国家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不管是在现代国家观念还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中都是不存在的。中国在探索权利与义务过程中,一直是在以一种“克己”的方式来寻求“己”的自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寻找通道:在礼治与法治之间[J]. 马岭. 学习与探索. 2019(08)
[2]中国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人权的新道路[J]. 李云龙.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07)
博士论文
[1]公共危机挑战下的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研究[D]. 张建荣.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7221
【文章来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人权差序格局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作为我国政策与行为准则的导向。在我国,以中国特色的、独有的方式推进人权建设,是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一直努力推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发展,并创造了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开放和更多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他指出,西洋社会组织格局通常是“团体格局”,即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同时团体的界限划分也十分明了。反观我国,“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6]28一直以来,人都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这一特点在中国人民身上尤为显著。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与他人相互联系,如同水波纹般在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即“天下之达道”。费老在阐述“差序格局”时,主要是用来形容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通常情况下,以“己”为中心这一命题也常以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而在笔者看来,“以己及人”同样适用于人权问题。“自我主义”之逻辑的两重性使其不仅仅限于内收之私,同时还有外推之公。而“这外推之公”铸就了我国的人权特色。见图1。“以‘己’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6]28,我们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向外辐射对自我权利的所求。人是社会性、群居性的动物,当“己”在向外探寻“权利”网时,必然会与他人的“权利”网相交融,并且在相互联系中寻求平衡,而每一网络中心就是“己”。孔子云,“克己复礼”,“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6]31因此,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上便缺少权利意识。反观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汇总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6]3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思想逐渐得到解放。纵使传统的乡土社会瓦解,但却并未消失殆尽。它以一种“国情”“特色”的形式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之中。相对于西洋国家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不管是在现代国家观念还是传统的乡土社会中都是不存在的。中国在探索权利与义务过程中,一直是在以一种“克己”的方式来寻求“己”的自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寻找通道:在礼治与法治之间[J]. 马岭. 学习与探索. 2019(08)
[2]中国开辟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人权的新道路[J]. 李云龙.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18(07)
博士论文
[1]公共危机挑战下的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研究[D]. 张建荣.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7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35722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