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活下“存在焦虑”问题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9-19 07:34
随着数字化生活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急需走出精神困境。无论是深陷于网络或是试图逃离网络的行为,背后蕴含的存在焦虑都不容忽视。数字化生活中面临的情感抽离、目标偏差及认知颠覆等问题,在使个体生存存在焦虑的同时,也在不断加深焦虑程度。要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生活就必须有相协调的精神状态。如何纾解个体存在焦虑,重塑精神家园,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章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21(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形象危机”与“离网”行为背后的存在焦虑
(一)存在焦虑与网络形象危机
(二)存在焦虑与“离网”行为
二、数字化环境下存在焦虑的生成分析
(一)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抽离
(二)生活目标的设定偏差
(三)数字化环境下的认知颠覆
三、数字化生活下存在焦虑的纾解
(一)社会层面:科技人文情怀的回归
(二)个人层面:思维的突破与价值抉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2]形象的焦虑:数字美颜、自我物化与后人类剧目[J]. 刘丹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人工智能“机器换人”问题重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介入路径[J]. 潘恩荣,阮凡,郭喨.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5)
[4]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批判[J]. 吴胜锋. 哲学动态. 2019(04)
[5]青年网络社会行动的非理性问题与数字化生存[J]. 赵甍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1)
[6]谷歌会不会使我们变笨?[J]. 何王吉,尼古拉斯·卡尔. 世界科学. 2018(11)
[7]网络媒体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反思[J]. 蒋建国.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4)
本文编号:3401300
【文章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21(0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网络“形象危机”与“离网”行为背后的存在焦虑
(一)存在焦虑与网络形象危机
(二)存在焦虑与“离网”行为
二、数字化环境下存在焦虑的生成分析
(一)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抽离
(二)生活目标的设定偏差
(三)数字化环境下的认知颠覆
三、数字化生活下存在焦虑的纾解
(一)社会层面:科技人文情怀的回归
(二)个人层面:思维的突破与价值抉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2]形象的焦虑:数字美颜、自我物化与后人类剧目[J]. 刘丹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人工智能“机器换人”问题重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与介入路径[J]. 潘恩荣,阮凡,郭喨.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5)
[4]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视域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批判[J]. 吴胜锋. 哲学动态. 2019(04)
[5]青年网络社会行动的非理性问题与数字化生存[J]. 赵甍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01)
[6]谷歌会不会使我们变笨?[J]. 何王吉,尼古拉斯·卡尔. 世界科学. 2018(11)
[7]网络媒体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反思[J]. 蒋建国.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4)
本文编号:3401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0130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