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老年人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互动
发布时间:2021-10-27 08:19
以质性方法研究城中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采用"社会—空间辩证法"分析交往行为如何与空间发生互动,达到空间融合的状态,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在本文提出的城中村老年人交往行为与空间互动的解释框架中,交往行为需要以交往空间为基础,交往行为包含广度、跨度与深度三个方面,可以投射到交往空间的延展性、集中性与私密性三个维度中;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的互动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空间对行为的限制以及行为对空间的适应与改造,呈现出"离散—交汇—融合"的趋势。"拓展生活空间、丰富空间内涵、建立虚拟空间和积累交往时间"是交往行为突破空间限制的主要途径。离散个体突破空间限制,创造空间交汇的机会,是推动后续空间渗透与空间融合过程发展的关键。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1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老君堂村(左)与福缘门社区(右)位置示意图
“在这儿交到不少朋友,平时关系好的就都一起出去玩,不用打招呼,自己在后面跟着就学了,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关系都挺好。”(受访者J)图4 老君堂空间利用示意图
老君堂空间利用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社会空间重构(2000-2010)[J]. 冯健,钟奕纯. 地理学报. 2018(04)
[2]ICT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就业迁移空间的影响——以北京5个城中村调查为例[J]. 林文盛,冯健,李烨.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2)
[3]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J]. 叶继红.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2)
[4]厦门“城中村”老年人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J]. 陈珊珊,李健红. 华中建筑. 2016(06)
[5]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J]. 张嘉欣,千庆兰,陈颖彪,姜炎峰. 经济地理. 2016(01)
[6]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J]. 张京祥,胡毅,孙东琪. 人文地理. 2014(02)
[7]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8]质性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J]. 冯健,吴芳芳. 地理研究. 2011(11)
[9]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与空间分异[J]. 李志刚,刘晔. 地理学报. 2011(06)
[10]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 梁波,王海英. 人口与发展. 2010(04)
本文编号:3461223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1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老君堂村(左)与福缘门社区(右)位置示意图
“在这儿交到不少朋友,平时关系好的就都一起出去玩,不用打招呼,自己在后面跟着就学了,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关系都挺好。”(受访者J)图4 老君堂空间利用示意图
老君堂空间利用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社会空间重构(2000-2010)[J]. 冯健,钟奕纯. 地理学报. 2018(04)
[2]ICT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就业迁移空间的影响——以北京5个城中村调查为例[J]. 林文盛,冯健,李烨.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2)
[3]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空间权利及其实现——以苏州市城湾村为例[J]. 叶继红.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2)
[4]厦门“城中村”老年人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J]. 陈珊珊,李健红. 华中建筑. 2016(06)
[5]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J]. 张嘉欣,千庆兰,陈颖彪,姜炎峰. 经济地理. 2016(01)
[6]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J]. 张京祥,胡毅,孙东琪. 人文地理. 2014(02)
[7]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8]质性方法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J]. 冯健,吴芳芳. 地理研究. 2011(11)
[9]中国城市“新移民”社会网络与空间分异[J]. 李志刚,刘晔. 地理学报. 2011(06)
[10]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 梁波,王海英. 人口与发展. 2010(04)
本文编号:3461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6122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