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当下解释力
发布时间:2021-11-06 00:26
在社会学领域,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国内外学者对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热情不减,他所建构的记忆理论逻辑框架为之后学界开展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对中国当下社会问题依然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为集体记忆作为"证据"的解释、集体记忆作为"意义"的解释、集体记忆作为一种"潜能"的解释。
【文章来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22(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类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注: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29日凌晨0点),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文章共有675篇,其中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98篇,报纸文章30篇,期刊论文543篇。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中国学者对“集体记忆”这一特定命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充分说明“集体记忆”这一命题对中国社会事项有足够的解释力。从发文时间来看,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千禧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学界对这一议题的研究成果迅猛增长,2017年发文量甚至突破100篇,足以说明“集体记忆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强大的解释力(详见图1)。从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中国学者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正在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往实践应用研究转向,与20世纪的“集体记忆”研究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志趣转向集体记忆理论的现代解释和实践应用(详见图2)。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向表明,学者在批判的继承西方学术理论的同时,更加务实、更加理智,也更加关注中国问题。从关于“集体记忆”研究的关键命题来看,“集体记忆”“权力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体记忆”“南京大屠杀”等关键词成为学者聚焦集体记忆的话题中心。事实上,集体记忆、个体记忆以及社会记忆构成了记忆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关键词凸显了学者对中国事项、对当下问题、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而南京大屠杀则是“集体记忆”理论讨论的经典样本,这种研究范式既与西方学界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同频共振,又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当下意识和本土化意识。从研究者群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集体记忆问题的研究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其中南京大学成为引领“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汪新建、高小康等学者成果丰硕,且长期关注,淮北师范大学王宗峰、天津师范大学刘希平和唐卫海、天津工业大学艾娟、中国社科院刘亚秋等学者都为集体记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图2 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类
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最先把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翻译到中国来的毕然、郭金华对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功不可没。而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堪称翘楚。其所著作品《神堂记忆》,对中国西北某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来理解集体记忆对村民的作用,[5]其对西方集体记忆理论的承继与创新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结合华夏民族发展史,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6]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的《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通过研究一个村庄女性对农业合作化的集体记忆,揭示农村妇女对苦难记忆的表达方式,也是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经典范本。[7]学界对集体记忆理论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这一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的解释力。二、集体记忆理论的争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J]. 刘亚秋. 学术研究. 2016(01)
[2]记忆的微光:社会记忆中的个体记忆——对阎连科小说《我与父辈》的社会学解读[J]. 周永康,李甜甜. 名作欣赏. 2015(18)
[3]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J]. 詹小美,康立芳. 哲学研究. 2015(01)
[4]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胡百精.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5]“我试图回忆,但我回忆到的只是种种回忆”——论霍夫曼斯塔尔《在希腊的瞬间》中的记忆和主体性问题[J]. 刘永强. 德语人文研究. 2013(01)
[6]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刘亚秋. 社会. 2010(05)
[7]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 李兴军.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4)
[8]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J]. 郭于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4)
本文编号:3478798
【文章来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22(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类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注: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29日凌晨0点),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文章共有675篇,其中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98篇,报纸文章30篇,期刊论文543篇。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中国学者对“集体记忆”这一特定命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也充分说明“集体记忆”这一命题对中国社会事项有足够的解释力。从发文时间来看,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千禧年以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学界对这一议题的研究成果迅猛增长,2017年发文量甚至突破100篇,足以说明“集体记忆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强大的解释力(详见图1)。从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中国学者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正在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往实践应用研究转向,与20世纪的“集体记忆”研究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志趣转向集体记忆理论的现代解释和实践应用(详见图2)。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向表明,学者在批判的继承西方学术理论的同时,更加务实、更加理智,也更加关注中国问题。从关于“集体记忆”研究的关键命题来看,“集体记忆”“权力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体记忆”“南京大屠杀”等关键词成为学者聚焦集体记忆的话题中心。事实上,集体记忆、个体记忆以及社会记忆构成了记忆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关键词凸显了学者对中国事项、对当下问题、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而南京大屠杀则是“集体记忆”理论讨论的经典样本,这种研究范式既与西方学界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同频共振,又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当下意识和本土化意识。从研究者群体来看,国内学界关于集体记忆问题的研究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其中南京大学成为引领“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汪新建、高小康等学者成果丰硕,且长期关注,淮北师范大学王宗峰、天津师范大学刘希平和唐卫海、天津工业大学艾娟、中国社科院刘亚秋等学者都为集体记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图2 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分类
从学术影响力来看,最先把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翻译到中国来的毕然、郭金华对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功不可没。而关于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堪称翘楚。其所著作品《神堂记忆》,对中国西北某农村中孔庙的重建过程来理解集体记忆对村民的作用,[5]其对西方集体记忆理论的承继与创新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中国台湾学者王明珂结合华夏民族发展史,对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进行了深入探讨。[6]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的《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通过研究一个村庄女性对农业合作化的集体记忆,揭示农村妇女对苦难记忆的表达方式,也是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经典范本。[7]学界对集体记忆理论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这一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的解释力。二、集体记忆理论的争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J]. 刘亚秋. 学术研究. 2016(01)
[2]记忆的微光:社会记忆中的个体记忆——对阎连科小说《我与父辈》的社会学解读[J]. 周永康,李甜甜. 名作欣赏. 2015(18)
[3]集体记忆到政治认同的演进机制[J]. 詹小美,康立芳. 哲学研究. 2015(01)
[4]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 胡百精.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03)
[5]“我试图回忆,但我回忆到的只是种种回忆”——论霍夫曼斯塔尔《在希腊的瞬间》中的记忆和主体性问题[J]. 刘永强. 德语人文研究. 2013(01)
[6]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刘亚秋. 社会. 2010(05)
[7]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 李兴军.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4)
[8]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J]. 郭于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4)
本文编号:3478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47879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