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维度对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21 10:26
依恋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本研究以中国成年人作为样本,探究了个体的依恋维度对伴侣感知回应性的影响,并对伴侣间的互动回应过程进行了观察编码,同时考察了感知伴侣回应性问卷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如下:首先,对国外的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确保其在国内的有效性。其次,邀请60对伴侣来到实验室参加“夫妻/情侣的互动观察研究”,伴侣们需要完成基本的人口信息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问卷和感知伴侣回应性问卷,随后要求伴侣双方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进行20分钟的互动讨论,讨论结束后对伴侣的回应性进行评价。后期,研究者会对互动讨论视频进行编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经过双盲翻译的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我国成年伴侣间感知回应性的有效工具。(2)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感知伴侣回应性有不同的影响,个体的依恋焦虑程度对感知伴侣回应性即不存在行动者效应(个体的依恋焦虑程度不会影响个体感知伴侣的回应性),也不存在对象效应(伴侣的依恋焦虑程度不会影响个体感知伴侣的回应性)。而个体的依恋回避程度对感知伴侣回应性存在行动者效应和对象效应(个体的依恋回避程度/伴...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依恋理论的发展
1.2 依恋维度和概念
1.3 依恋维度驱动不同的行为表现
1.4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
1.4.1 感知回应性
1.4.2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 感知伴侣回应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1 对象与调查方法
3.1.1 被试
3.1.2 研究工具
3.2 研究程序
3.2.1 双盲翻译
3.2.2 正式施测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项目分析
3.3.2 结构效度
3.3.3 效标关联效度
3.3.4 信度分析
3.3.5. 人口学变量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二: 依恋维度对感知回应性的影响
4.1 背景问卷中依恋维度与感知伴侣回应性的问卷分析
4.1.1 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互动讨论中依恋维度与回应性行为的分析
4.2.1 方法
4.2.2 结果
4.2.4 讨论
4.3 互动讨论后依恋维度对感知伴侣回应性的问卷分析
4.3.1 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5 总讨论
5.1 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的有效性
5.2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
5.2.1 依恋回避与回应行为
5.2.2 依恋焦虑与回应行为
5.3 创新不足与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中使用的部分材料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邓衍鹤,陈云祥,赵文,黄宇琛,刘翔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1)
[2]基于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J]. 冯青青,周晖,梁意颖,潘俊豪. 心理科学. 2017(04)
[3]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李同归,加藤和生. 心理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影响:自尊与感知伴侣应答的序列中介作用[D]. 闫景蕾.武汉体育学院 2017
本文编号:360008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依恋理论的发展
1.2 依恋维度和概念
1.3 依恋维度驱动不同的行为表现
1.4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
1.4.1 感知回应性
1.4.2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 感知伴侣回应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1 对象与调查方法
3.1.1 被试
3.1.2 研究工具
3.2 研究程序
3.2.1 双盲翻译
3.2.2 正式施测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项目分析
3.3.2 结构效度
3.3.3 效标关联效度
3.3.4 信度分析
3.3.5. 人口学变量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二: 依恋维度对感知回应性的影响
4.1 背景问卷中依恋维度与感知伴侣回应性的问卷分析
4.1.1 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2 互动讨论中依恋维度与回应性行为的分析
4.2.1 方法
4.2.2 结果
4.2.4 讨论
4.3 互动讨论后依恋维度对感知伴侣回应性的问卷分析
4.3.1 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5 总讨论
5.1 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的有效性
5.2 依恋维度与感知回应性
5.2.1 依恋回避与回应行为
5.2.2 依恋焦虑与回应行为
5.3 创新不足与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中使用的部分材料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邓衍鹤,陈云祥,赵文,黄宇琛,刘翔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1)
[2]基于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J]. 冯青青,周晖,梁意颖,潘俊豪. 心理科学. 2017(04)
[3]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李同归,加藤和生. 心理学报. 2006(03)
硕士论文
[1]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影响:自尊与感知伴侣应答的序列中介作用[D]. 闫景蕾.武汉体育学院 2017
本文编号:360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60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