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与希望-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母亲的生活体验
本文关键词:苦痛与希望-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母亲的生活体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全身肌肉呈进行性消耗和运动功能减退的、致死性、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患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丧失行走能力,一般20岁左右死于心肺衰竭。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根治办法。由于DMD是罕见病,社会认知度低、医疗康复资源不足、社会保障严重缺位,身为主要照顾者的DMD患儿的母亲在应对孩子患病和预期的死亡时显得孤立无援。面对求医之路的艰辛、日常照料的压力、伦理的困境,她们有怎样的诉求,在本土语境下又有着怎样独特的体验呢?本研究旨在深入DMD患儿母亲的生活世界,运用现象学的理论视角探究其生活体验。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的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十七位DMD患儿的母亲,通过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现象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四个维度进一步来探究。研究结论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主题:(1)奔波与束缚的空间体验;(2)痛苦与释然的身心体验;(3)孤独与温暖的人际体验;(4)煎熬与期待的时间体验。研究发现DMD患儿母亲的生活体验具有正向体验和负向体验的双重性,其生活世界是在苦痛与希望相互交织的体验中前行。她们的生活体验也受到个人能动性、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笔者尝试进行理论和实践反思,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意义,为以DMD患儿母亲为主体的社会工作介入提出建议,以期为该群体构建支持网络,提供更为适切的服务。
【关键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母亲 生活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25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0-13
- 1.1.1 选题缘起10-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DMD患儿的相关研究13-14
- 1.2.2 DMD家庭的相关研究14-16
- 1.2.3 DMD患儿父母的生活体验16-17
- 1.2.4 研究述评17-18
- 1.3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18-21
- 1.3.1 理论视角18-20
- 1.3.2 研究框架20-21
- 1.4 概念界定21-22
- 1.5 研究方法22-25
- 1.5.1 研究方法22-24
- 1.5.2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24-25
- 第2章 奔波与束缚的空间体验25-40
- 2.1 医院:辗转求医25-31
- 2.1.1 医路之艰难25-27
- 2.1.2 病急乱投医27-29
- 2.1.3 选择性遵医行为29-31
- 2.2 家庭:悉心照料31-34
- 2.2.1 日常照料不堪重负31-33
- 2.2.2 来回奔波期待喘息33-34
- 2.3 学校:艰辛求学34-39
- 2.3.1 孩子教育坚持不懈34-35
- 2.3.2 入园入学困难重重35-37
- 2.3.3 学校生活步履维艰37-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第3章 痛苦与释然的身心体验40-50
- 3.1 晴天霹雳40-42
- 3.1.1 难以置信40-41
- 3.1.2 命运不公41-42
- 3.2 自我谴责42-44
- 3.2.1 祸从母出42-43
- 3.2.2 难辞其咎43-44
- 3.3 苦不堪言44-46
- 3.3.1 重压在肩45-46
- 3.3.2 黯然悲伤46
- 3.4 应对疾病46-49
- 3.4.1 逃避现实46-47
- 3.4.2 释然面对47-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第4章 孤独与温暖的人际体验50-61
- 4.1 孤立无援与相互扶持50-56
- 4.1.1 孤独的抗争50-54
- 4.1.2 体恤与协助54-56
- 4.2 自我隔离与社会支持56-60
- 4.2.1 自我封闭56-58
- 4.2.2 爱的援手58-60
- 4.3 本章小结60-61
- 第5章 煎熬与期待的时间体验61-72
- 5.1 痛定思痛61-62
- 5.1.1 辛酸历程61-62
- 5.1.2 脆弱不堪62
- 5.2 活在当下62-64
- 5.2.1 坦然应对62-64
- 5.2.2 珍惜现在64
- 5.3 寄托未来64-71
- 5.3.1 茫然与等待65-66
- 5.3.2 担忧与希望66-69
- 5.3.3 释怀与接受69-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第6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72-85
- 6.1 研究结论72-81
- 6.1.1 DMD患儿母亲生活体验73-75
- 6.1.2 DMD患儿母亲生活体验的本质——苦痛与希望的双重性75-76
- 6.1.3 DMD患儿母亲生活体验的影响因素76-81
- 6.2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81-83
- 6.3 研究反思和未来研究展望83-85
- 参考文献85-89
- 致谢89-90
- 附录90-91
- 卷内备考表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素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1例临床和遗传学咨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任姿;黄文;冯善伟;周灿权;;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彭放;郭航远;邢杨波;杨彪;裘宇芳;何益平;许伟源;周妍;马孝泉;;Duchenne's cardjomyopathy:2 cases report[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西华;赵蕾;;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肌内脂肪和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张成;谢有梅;刘晓蓉;张为西;王展航;陈松林;李善宗;李群;唐云安;;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晓蓉;张成;张为西;王训;王展航;苏全喜;卢锡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后的病理、生理及运动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朱敏生;;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肌肉中的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异常表达[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刘晓蓉;张成;王展航;王训;张为西;刘长征;苏全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模型鼠体内早期分布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陈松林;刘晓蓉;张为西;张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115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邓德茂;孟梭非;陈应明;;磁共振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评价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君;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临床诊治的系统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合并脊柱侧凸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梅倩倩;经鼻吸气压力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呼吸功能的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姜楠;苦痛与希望-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母亲的生活体验[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尧正雄;糖皮质激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5 张彬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与血清肌酸激酶及肌肉病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庞绍娟;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林婧娴;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遗传学、血清生化学及病理学的探讨[D];遵义医学院;2013年
8 尹小玲;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MuRF-1和MAFbx表达的研究及临床病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郑月琳;强的松治疗小儿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10 雷达;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Syncoilin和β-Synemin表达的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苦痛与希望-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母亲的生活体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7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