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3:00
本文关键词: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监禁刑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非监禁刑的代表——社区矫正迎来了新的的机遇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与发展。我国的社区矫正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各种符合地区现状的发展模式。以“两高两部”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指导,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实施细则,形成了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法院、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检察院进行监督的工作模式,也形成了判前调查评估、矫正接收、执行与管理、矫正解除等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与流程。在非监禁刑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社区矫正的实施既实现了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又为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最终融入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为成绩而惊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社区矫正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和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效果。笔者自2014年7月开始进入L区司法局W司法所以驻所社工的身份进行了长达二年的实习,先后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从矫正对象、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等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本文以帮助矫正对象再社会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影响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主客观因素,发现在实际过程中矫正对象面临着就业、人际关系处理、冲突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个案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通过接收评估发现矫正对象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矫正计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再评估、结案及后续服务的这样一种介入过程和工作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个案社会工作在帮助矫正对象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恢复自尊和自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社区资源、融入社区活动中发挥了积极效果,同时却对行政管理倾向严重、社区服务空置、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社工角色定位难和被行政化等问题无能为力。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从建立技能技能培训中心或行为矫正中心、倡导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相结合、调动国有企业及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培育社工机构、加强对社工的培训与考核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对今后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个案工作 社区矫正 再社会化 介入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6;D926.8
【目录】:
- 中文摘要11-13
- ABSTRACT13-15
- 第一章 概述15-23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5-16
- (一) 研究背景15
- (二) 研究问题15
- (三) 研究意义15-16
- 二、概念界定16-17
- (一) 社区矫正对象16-17
- (二) 再社会化17
- (三) 介入过程17
- 三、研究方法17-18
- (一) 调查研究17-18
- (二) 实地研究18
- 四、个案简介18-2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23-29
- 一、关于矫正对象再社会化概念的研究23-24
- (一) 社会学角度的再社会化概念23
- (二) 法学角度的再社会化概念23-24
- 二、关于矫正对象再社会化面临困境的研究24-26
- (一) 关于矫正对象面临的来自社会方面的困境的研究24-25
- (二) 关于矫正对象面临的来自社区矫正制度本身的困境的研究25-26
- 三、关于促进矫正对象再社会化对策的研究26-28
- (一) 促进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理论研究26-27
- (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研究27-28
- 四、文献小结28-29
-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可能性29-39
- 一、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影响因素29-32
- (一) 年龄因素29-30
- (二) 语言文化因素30
- (三) 受教育程度30-31
- (四) 矫正类型31
- (五) 犯罪前职业31
- (六) 个体性格因素31-32
- 二、矫正对象再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32-36
- (一) 就业困难32-33
- (二) 自我封闭,拒绝与他人交往33-34
- (三) 面临工作与矫正活动的冲突34-36
- 三、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可能性36-39
- (一) 个案工作的理念与功能奠定了价值基础36-37
- (二) 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指明了方向37
- (三) 过程的一致性创造了条件37-38
- (四) 方法与技术的专业性提供了技术支持38-39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过程39-45
- 一、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通用过程39-42
- (一) 接收评估39
- (二) 确定案主39-40
- (三) 制定计划40
- (四) 解决问题40-41
- (五) 再评估41
- (六) 结案及后续工作41-42
- 二、问题导向的个案介入过程42-45
- (一) 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矫正对象问题解决42-43
- (二) 运用叙事治疗模式,恢复矫正对象自信43-44
- (三) 运用认知行为模式,改变矫正对象错误认知44-45
- 第五章 个案工作介入矫正对象再社会化的效果45-57
- 一、积极效果45-51
- (一) 个人层面45-46
- (二) 人际层面46-49
- (三) 社区层面49-51
- 二、问题与障碍51-57
- (一) 耗时长,见效慢,难以取得所有矫正对象信任并建立专业关系51-52
- (二) 个案工作无法打破社区服务面临的僵局与困境52-53
- (三) 个案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较难53-55
- (四) 个案社会工作者被行政化55-56
- (五) 个案工作者对社会政策的倡导和影响有限56-57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57-61
- 一、借鉴成熟经验,建立技能培训中心或行为矫正中心57
- 二、创新劳动形式,倡导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相结合57-58
- 三、强化社会责任,调动国有企业及社会企业的积极性58
- 四、培育社工机构,促进司法所与居委会的协调配合58-59
- 五、注重培训与考核,提高社会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59
- 六、充分考虑案主个别化,注重工作技巧与方法的配合59-61
- 第七章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9
- 附录一65-67
- 附录二67-69
- 致谢69-70
- 附表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立军;;爱心扬起矫正对象生活的风帆[J];人民调解;2004年08期
2 连春亮;;论社区矫正中的分管分矫制度[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孟维新;卞爱良;;“五老”发挥余热 关爱矫正对象[J];人民调解;2006年01期
4 高汝成;;重视对矫正对象的帮助保护 凸现社区矫正的人性关怀[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5 李愈;;法情交融促新生[J];人民调解;2007年01期
6 孟维新;王新;;泰州市30余名矫正对象成功创业[J];人民调解;2007年01期
7 胡永良;;假释回家遭冷遇 社区矫正送温暖[J];人民调解;2007年02期
8 杨维立;;矫正对象减刑的示范意义[J];人民公安;2007年07期
9 刘园;;春风化雨润心扉 矫正对象得新生[J];人民调解;2008年01期
10 刚强;;津冀两地携手谋创新 矫正对象无缝对接[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381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8166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