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1:05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大量儿童跟着他们家人来到大都市。09年人口普查结果是随父母来城市生活学习的流动儿童就达到100多万,他们的大量存在引起了大家对他们的关注,尤其是学习,适应性等方面的状况。对他们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社会学主要是关注他们在城市的教育适应等问题,而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性的研究对他们的行为以及心理进行测量,进而发现问题。但社会工作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不多,所以想进行此研究,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尽可能的了解这些流动儿童的一些状况,进而帮助改善。本文以西安市大居安农民工子弟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对该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把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具体操作为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适应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用spss系统进行结果统计,显示这些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的生活习惯上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心理认知方面,这些流动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大部分都很不错,但在情绪方面上有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问卷和访谈中分析出影响他们适应的因素,进而运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对他们的情绪方面,自信方面,人际方面等进行干预,通过五次小组活动和个案辅导来帮忙他们提高自己的情绪认知能力和如何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等,进而更好地适应城市社会。
【关键词】:流动的儿童 城市适应 介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3
  • Abstract3-8
  • 第一章 导言8-16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8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8
  • 1.2 文献综述,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8-1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2.3 基本概念界定10
  • 1.2.4 理论基础10-11
  • 1.3 研究设计11-16
  • 1.3.1 研究的方法11-14
  • 1.3.2 研究的思路14-15
  • 1.3.3 实务方法和实务模式15-16
  • 第二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16-27
  • 2.1 心理适应17-22
  • 2.1.1 生活态度17-18
  • 2.1.2 自我评价18-19
  • 2.1.3 情绪认知19-22
  • 2.2 社会文化适应22-27
  • 2.2.1 人际关系22-23
  • 2.2.2 学业适应23-24
  • 2.2.3 环境适应24-27
  • 第三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27-37
  • 3.1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家庭方面27-32
  • 3.1.1 流动儿童家长方面27-28
  • 3.1.2 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方面28-30
  • 3.1.3 流动儿童家庭的情感支持方面30-32
  • 3.2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学校方面32-35
  • 3.2.1 流动儿童的学习方面32-33
  • 3.2.2 流动儿童学校教师方面33-34
  • 3.2.3 流动儿童与同辈群体之间关系方面34-35
  • 3.3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35-37
  • 3.3.1 情绪认知方面35-36
  • 3.3.2 自我评价方面36-37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可行性分析37-38
  • 4.1 流动儿童的需求37
  • 4.2 小组工作的优势37-38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38-47
  • 5.1 小组工作介入38-41
  • 5.1.1 晴雨表38-39
  • 5.1.2 我最棒39-40
  • 5.1.3 一家人40
  • 5.1.4 交朋友40-41
  • 5.1.5 我和我的家人41
  • 5.2 个案工作介入41-47
  • 5.2.1 初次见面41-42
  • 5.2.2 内心感受42-43
  • 5.2.3 彼此期待43-45
  • 5.2.4 打破浮冰45-46
  • 5.2.5 回归家庭46-47
  • 第六章 干预评估47-52
  • 6.1 对介入设计的评估47
  • 6.2 对介入过程的评估47-48
  • 6.3 对介入效果的评估48-52
  • 6.3.1 对组员的满意度调查48-50
  • 6.3.2 同辈群体老师父母对组员活动效果的评估50
  • 6.3.3 工作人员的观察评估50-52
  • 第七章 结论和探讨52-54
  • 7.1 结论52-53
  • 7.1.1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适应方面52
  • 7.1.2 社会工作介入方面52
  • 7.1.3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方面52-53
  • 7.2 探讨53-54
  • 7.2.1 不足之处53-54
  • 参考文献54-57
  • 附录57-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分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08期

2 李f:伟;雷杰;;“社区建设”概念的逻辑分析及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J];学习与实践;2007年12期

3 程中兴;;灾害社会工作介入的三个问题[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4期

4 洪庆喜;李绍伟;刘桂智;;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8期

5 林珍;;民间纠纷调解的社会工作介入——基于沪浙等地的“老娘舅”的思考[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03期

6 赵丽红;薛新娅;;论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城市反贫困的思考——以解决社区贫困现象为切入点[J];学理论;2010年10期

7 雷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妻子”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3期

8 严樨;;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13年01期

9 何香莲;;农村公共生活重建与社会工作介入[J];学理论;2013年02期

10 刘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幸镯;;多重系统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介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蔡应妹;;社会工作介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雪竹;;城市民族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介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 柳拯;对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9年

2 张雅桦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管理系副教授;社会工作介入彩民购彩行为优势与途径分析[N];中国社会报;2014年

3 王婴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不同视角[N];中国社会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明海英;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还是要靠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李东华 贾英 陈晓鸿;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功能和优势[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本期嘉宾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徐道稳;农民工艾滋病防治需要社会工作介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何振锋 宋爽;政府与社会携手为受助者撑起一片天[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彭善民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失独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可能[N];中国社会报;2013年

9 广东省广州市老人院社工部 常广财;社会工作因为需要所以重要[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王瑞鸿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社会工作应第一时间介入灾害救助[N];中国社会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欢欢;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反思[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2 王冬梅;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大龄残疾孤儿就业服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3 张咏梅;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于卉;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阮斐清;失智老人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何香莲;“虚拟养老”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D];苏州大学;2013年

8 张t燁

本文编号:403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03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