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7-05-29 21:07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史称“民国时期”。此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更替、风气转移的“贞下起元”之际,旧的由衰而亡、新的由孕而生。民国学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古今中西新旧融合创新的破壳脱茧的历史进程。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这一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这一学术进程的显著特征。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民国学术的主流方法。胡适、王国维、金岳霖,陈寅恪、钱钟书、何炳松,李大钊、郭沫若、侯外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本着融合创新的原则分别对上述四种学术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本文尝试以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为主体框架,从融合与创新的立体视眼切入,按照社会转型、学术调适、方法创新的内在理路,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方法论作一宏观、系统的研究,以此来凸现民国时期学术方法论的整体面貌和价值,并从历史和逻辑的层面揭示人类文化在不断接触中融合、在不断融合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C092.6;K258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导论11-26
  • 一 方法与方法论概述11-14
  • 二 民国时期的学术方法及其研究现状14-16
  • 三 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6-26
  • (一) 选题的依据16-17
  • (二) 基本命题17
  • (三) 论述的主要问题17-20
  • (四) 撰写思路与方法20-21
  • (五) 几对范畴的区分21-23
  • (六) 两点说明23-26
  •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26-54
  •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26-33
  • (一) 直觉型27-29
  • (二) 实用理性型29-31
  • (三) 整体型31-33
  • 二 西学东渐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33-45
  • (一) 困境中的权变(1840-1895年)33-34
  • (二) 对比中的巨变(1895-1911年)34-38
  • (三) 开放中的全变(1911-五四期间)38-45
  • 三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45-54
  • (一) 确立新范式之前的准备45-49
  • (二) 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49-54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方法及其特点54-128
  • 一 融合中西的科学实证方法54-69
  • (一) 实证方法的源起与演进54-56
  • (二) 实证方法的基本特征56-58
  • (三) 实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58-59
  • (四) 实证方法与乾嘉考据方法之比较59-63
  • (五) 实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63-69
  • 二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69-89
  • (一) 西方诠释学的内涵与特点69-71
  • (二) 西方诠释学的历史演进71-79
  • (三) 民国时期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79-83
  • (四) 义理阐释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83-89
  • 三 融合中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方法89-109
  • (一) 唯物辩证方法的源起与内容89-91
  • (二) 唯物辩证方法的基本原则及特点91-94
  • (三) 唯物辩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94-101
  • (四) 唯物辩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关系101-103
  • (五) 唯物辩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103-109
  • 四 融合中西的直觉体悟方法109-128
  • (一) 直觉方法的概念特征109-110
  • (二) 直觉方法与中西学术传统110-117
  • (三) 柏格森等西方直觉方法的介绍与传播117-121
  • (四) 直觉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121-128
  • 第三章 科学实证方法的代表128-173
  • 一 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128-146
  • (一) 对西方实验主义方法的介绍与倡导128-131
  • (二) 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检讨与批判131-135
  • (三) 融合中西的实验主义方法135-146
  • 二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146-161
  • (一)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148-151
  • (二) “二重证据法”的内容、特点151-153
  • (三) 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学术成就153-156
  • (四) “二重证据法”的巨大影响156-157
  • (五) 对“二重证据法”的评价157-161
  • 三 金岳霖的知识论161-173
  • (一) 从本体论到知识论163-165
  • (二) 知识论的出发方式165-166
  • (三) “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的“接受总则”166-168
  • (四) 论科学方法168-170
  • (五) 命题的证明与证实170-173
  • 第四章 义理阐释方法的代表173-206
  • 一 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173-189
  • (一) 设身处地,,“具了解之同情”177-181
  • (二) 融合古今异同,“真尽通解”181-182
  • (三) 比较研究与心理分析182-184
  • (四) 考据、义理,相资为用184-189
  • 二 钱钟书的义理阐释方法189-199
  • (一) 交互往复,循环阐释192-194
  • (二) 融通观摄,拈出新意194-199
  • 三 何炳松的史学阐释方法199-206
  • (一) 史学研究“纯持推想工夫”200
  • (二) 心理解释与境遇体验200-202
  • (三) “先考字义,次通真意”202-203
  • (四) “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203-204
  • (五) 纵通与横通204-206
  • 第五章 唯物辩证方法的代表206-244
  • 一 李大钊206-216
  • (一) 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与宣传206-209
  • (二) 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209-213
  • (三) 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213-216
  • 二 李达216-223
  • (一) 论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与规律217-219
  • (二)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19-220
  • (三)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220-223
  • 三 郭沫若223-234
  • (一) 确立唯物史观的学术指导地位223-225
  • (二) 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225-227
  • (三) 奠定学术研究的新“范式”227-234
  • 四 侯外庐234-244
  • (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235-238
  • (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238-239
  • (三) 矛盾分析方法239-240
  • (四)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展开学术批评240-244
  • 第六章 直觉体悟方法244-277
  • 一 梁漱溟的直觉方法244-255
  • (一) 诘难唯科学主义,提出理智与直觉两种方法244-247
  • (二) 辨别理智方法与直觉方法之差异247-249
  • (三) 直觉与理智之轻重决定中西文化之差异与优劣249-250
  • (四) 融合中西且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直觉观250-255
  • 二 熊十力的直觉方法255-262
  • (一) 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扬弃255-256
  • (二) 区分哲学与科学、性智与量智256-258
  • (三) 体证本体与体用不二258-262
  • 三 冯友兰的直觉方法262-271
  • (一) “正的方法”与“新理学”体系263-266
  • (二) “负的方法”及其在“新理学”体系中的运用266
  • (三) “负的方法”与人生境界的觉解266-271
  • 四 贺麟的直觉方法271-277
  • (一) 论直觉与理智271-273
  • (二) 论直觉与辩证法273-274
  • (三) 论宋儒的直觉方法274-275
  • (四) 论梁、冯、熊三家方法之得失275-277
  • 参考文献277-289
  • 一 中文部分277-289
  • 二 外文部分2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老城故事·重庆千厮门 何智亚黑白摄影选[J];重庆建筑;2011年07期

2 黄宇;;拨云见日民国瓷[J];中国拍卖;2004年11期

3 张文凤;;民国初期我国东北农业资本主义进程的历史考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4 ;填字游戏[J];世界儿童;2011年06期

5 汪伏娇;;民国时期的马兰钱[J];收藏;2011年08期

6 谭晓钟;;民国时期四川的地方志修纂[J];文史杂志;2011年05期

7 边润桃;;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灾荒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8 甘锋;;民国时期宁德县“公产”“形态”管窥[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屈杨杨;;民国时期涪陵鸦片泛滥的成因与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范立君;吕丹;;民国时期黑龙江省移民政策探析[J];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8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夏红艳;;民国时期湖北省枣阳县商会及其钱票[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相山 张红霞 王子芝;民国时期的“宛西自治”[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王成波;民国时期的紫云民间武装[N];贵州政协报;2010年

3 ;民国时期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档案[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崔保新;邓缵先 民国时期的援疆县长[N];西部时报;2010年

5 陕西杂文家 陈仓;民国名士缘何不做官[N];南方日报;2010年

6 ;漫谈民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高松年;民国瓷鉴识要点[N];美术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孙怡;“世纪笑话”会影响民国瓷走势吗[N];中国商报;2011年

9 记者 庄建 通讯员 谢万幸;快!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尚季芳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毒品财政:民国时期甘肃毒害与社会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7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芹;民国时期档案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月华;民国时期新疆石油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苏刚;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志娟;科学本土化:民国时期科学发展必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金轲;额济纳旗土尔扈特史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5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405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