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4:13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小组社会工作


【摘要】:21世纪人们称之为信息化时代,网络是这个时代的宠儿。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信息社会也带来了很多困扰,网络暴力、网络游戏和情色信息等也造成了网络迷恋和沉沦,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负面的变化,同时也伤害了人的身体,磨损了人的意志。不良的网络环境和大众对于网络世界错误的认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在中国,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青少年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上网群体,在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他们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创造能力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开始出现自我认知,对自己和事物有自己主观的想法,喜欢追求新意,不喜欢被控制。但是心理层面又不是很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是片面的,情绪不易控制,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和朋辈的影响。学者将青少年期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风暴期,是人生中最为脆弱和动荡的时期,网络的虚拟和新奇性更加吸引了青少年群体对于,并且产生地网络的依赖感,逐渐入迷导致网络成瘾,对网络更加容易产生不合理的使用。本文笔者在对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判定标准、成因、干预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发现在现有对网瘾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社会工作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实务研究更加少之又少。本文笔者运用了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的社会工作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整个实务过程,运用访谈、观察等方法,对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重新的分析,并且组织网瘾青少年脱瘾小组,遵循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和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技巧,使得青少年逐渐摆脱网瘾,回归正常的日常和学校生活。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网瘾青少年具有实际价值,在小组工作之后,通过一定量表和访谈等评估方式,网瘾青少年的网瘾程度降低,上网时间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青少年在的家庭关系、朋辈关系、师生关系等良性运转,小组工作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可以促进人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小组社会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5;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11-12
  • 1.2.1 研究意义11-12
  • 1.2.2 研究目的12
  • 1.3 文献综述12-21
  • 1.3.1 国内研究13-17
  • 1.3.2 国外研究17-21
  • 1.3.3 研究评述21
  • 1.4 理论基础21-24
  • 1.4.1 生态系统理论21-23
  • 1.4.2 优势视角理论23
  • 1.4.3 认知理论23-24
  • 1.5 研究方法24-25
  • 1.5.1 文献法24
  • 1.5.2 访谈法24-25
  • 1.5.3 观察法25
  • 1.6 研究创新点25-26
  • 1.6.1 研究方法的创新25
  • 1.6.2 研究视角的创新25-26
  • 第二章 小组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26-52
  • 2.1 小组活动前期准备26-27
  • 2.1.1 事务性准备26
  • 2.1.2 心理性准备26-27
  • 2.2 小组成员及问题评估27-29
  • 2.2.1 组员背景及需求评估27-28
  • 2.2.2 小组成员问题评估28-29
  • 2.3 小组介入计划29-30
  • 2.4 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应变计划30-31
  • 2.5 小组活动的开展31-32
  • 2.5.1 目标及目的31
  • 2.5.2 小组特征31-32
  • 2.6 活动内容32-52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效果评估52-55
  • 3.1 问卷调查的前测和后测对比52-53
  • 3.2 组员的自我评价53
  • 3.3 社工在小组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53-54
  • 3.4 对组员家长和班主任的访谈54
  • 3.5 “一网≠一世界”小组的追踪服务54-55
  • 第四章 研究发现和反思55-58
  • 4.1 研究发现55-56
  • 4.1.1 小组工作在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中的优势55-56
  • 4.1.2 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分析的全面性和人性化56
  • 4.2 反思56-58
  • 参考文献58-60
  • 附一 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60-62
  • 附二 组前会谈访谈提纲62-63
  • 附三 家长访谈提纲63-64
  • 附四 班主任或者团委老师访谈提纲64-65
  • 致谢65-66
  • 作者简介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互联网的“青少年问题”[J];中国信息界;2004年04期

2 王茜;陈会昌;;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对干预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3 陈冬梅;;对贫困家庭青少年问题的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周旋;;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24期

5 奚春华;;边缘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以江苏省无锡市的调查为例[J];青年探索;2009年06期

6 师艳荣;;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7 谢启文;;青少年问题综合治理的体制建设[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3期

8 王彬;;青少年问题与现代性[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所[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10 瞿钧;;世界发达国家对青少年阅读的关注[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菊;宋蓓;;重音乐偏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希斌;董奇;张红川;王昌海;王成全;;学校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晓义;万晶晶;邓林园;李一飞;;父母监控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金友;;社会化视角下的闲散青少年问题——基于安徽的调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6 陈涛;;发展与完善我国青少年政策的几点建议[A];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C];2002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简介[A];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3)[C];2003年

8 尹一桥;;青少年问题的生理因素[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晓飞;;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干预模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韩衔;;闭幕谢辞[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喜喜;青少年参与青少年问题立法[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傅立新;防止网络伤害青少年[N];市场报;2008年

3 记者 王婷婷;12355:为青少年解忧的服务台[N];阿勒泰日报;2009年

4 徐晓兵;向“闲散青少年”伸出关爱之手[N];兰州日报;2012年

5 木风;儿童青少年问题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王洋 本报记者  郭铭华 韩雪;“自杀”: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记者 李宇;“12355”关注青少年问题[N];秦皇岛日报;2006年

8 马玉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N];宁夏日报;2007年

9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赵荣;综合管理青少年网络环境[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记者 邰澜澜邋实习生 马誉函;团省委招募“联络员”[N];营口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孟成;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测量与潜结构[D];中南大学;2013年

2 李静;癫痫青少年共病焦虑、抑郁相关因素研究及系统式家庭治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2 玛特;浅谈少年儿童网络游戏成瘾问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昱X;《青少年帮派应对项目及策略》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5年

4 严涛;小组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杨海霞;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鲁汉杰;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胡婷;青少年吸毒及其家庭治疗[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安美瑜;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静;青少年依恋、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谢海波;小组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9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579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