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社会抗争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17-08-04 23:22
本文关键词: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社会抗争及其治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的推动,城市逐渐代替“单位”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承载单元,城市的发展水平与管理质量愈来愈成为衡量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此同时,诸如城市拆迁、环境污染、空间隔离与排斥等城市问题也不断涌现,现阶段的城市问题又被印上了特殊的社会环境与社会背景的烙印,其表现方式与手段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城市空间社会抗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近年来,在增长主义导向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固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受到冲击,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同时推进,基于空间问题引发的城市社会抗争的数量与比率不断上升,成为城市社会抗争的主体。城市空间社会抗争涉及人员众多、持续时间较长且解决成本巨大,对现有城市管理体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对基于空间问题引发的社会抗争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学界和实践中并未区分空间社会抗争与一般性社会抗争的区别,在解决手段上采取简单粗暴的“管制式”的处理手段,激起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对现有的城市管理秩序与管理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了“空间转向”的潮流,对原有空间概念进行了批判式的解读,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空间、时间与社会之间的本质关系,认真厘定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内涵及特点,努力探究空间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完善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
【关键词】:空间社会抗争 分析框架 治理之道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现状13-20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7
- 1.2.1.1 空间理论的研究13-15
- 1.2.1.2 城市政治学的研究15-16
- 1.2.1.3 社会抗争的研究16-17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7-20
- 1.2.2.1 对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的阐释17-18
- 1.2.2.2 结合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抗争的研究(范畴、动因、功能与措施)18
- 1.2.2.3 城市特殊群体的抗争分析18-20
- 1.3 核心概念的厘定20-21
- 1.3.1 社会抗争20-21
- 1.3.2 空间21
- 1.3.3 空间社会抗争21
- 1.4 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21-23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21-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5 创新与不足23-24
- 第二章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理论基础24-33
- 2.1 城市社会抗争相关理论24-29
- 2.1.1 社会心理怨恨理论24-26
- 2.1.2 集体行动理论26-27
- 2.1.3 资源动员理论27-28
- 2.1.4 抗争政治及政治过程理论28-29
- 2.2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相关理论29-33
- 2.2.1 城市社会抗争理论与空间社会抗争30
- 2.2.2 我国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特性30-33
- 第三章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分类及功能33-37
- 3.1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分类33-35
- 3.2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功能35-37
- 第四章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分析框架37-50
- 4.1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分析框架的提出37-41
- 4.2 基于我国城市实践的框架分析41-50
- 4.2.1 环境诱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41-43
- 4.2.2 输入:增长主义导向的城市空间生产与重构43-46
- 4.2.3 系统:空间正义缺失与制度缺陷46-47
- 4.2.4 主体崛起:公民意识觉醒与民生理念的深化47-50
- 第五章 城市空间社会抗争的治理50-58
- 5.1 把空间正义纳入政府决策与执行的体制架构之中50-53
- 5.1.1 将空间正义的价值纳入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中去51-52
- 5.1.2 切实解决空间正义的现实52-53
- 5.2 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利53-55
- 5.2.1 更新政府管理理念,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53-54
- 5.2.2 解决现行制度弊端,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54
- 5.2.3 发挥各级组织作用,努力提高公民权利意识54-55
- 5.3 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国家空间权力的扩张55-56
- 5.3.1 完善法律法规,制约政府空间权力的滥用55-56
- 5.3.2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利56
- 5.4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提高公民组织化程度56-58
- 第六章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4-65
- 附件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现强;张福磊;;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2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3 裴宜理;阎小骏;;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04期
4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5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7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8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9 孙培军;;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1年02期
10 刘会洪;;当前农地征收制度的绩效考察——基于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的分析[J];经济前沿;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622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2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