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09:41

  本文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群体事件 演化过程 意义建构


【摘要】:在网络时代中,网络以不能阻挡的速度涌入人们的生活世界,逐步成为人类的重要生活环境。网络群体事件频频发生,已成为影响网络秩序以及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若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人们的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把握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掌握其在网络中发生、发展规律,不仅能够对管理网络群体事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能够增强应对和预警机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网络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研究以一种新的视角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抛开原有的定义、原因等研究,认为网络群体事件是由一般性事件演化而来的,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社会意义的建构,这种意义建构决定了人们的关注和态度,成为了网络群体事件能够产生的关键所在。首先,在确定意义建构理论工具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演化过程和对比分析,得出意义建构的要素,即场域、抽离、感知、解读、意义赋予、群体认同。其次,完整的意义建构过程,需要各要素的系统达成,根据要素在理论层次和网络功能层次的阐释,从感知到解读,再到意义赋予,需要价值判断、心理感知、行为动机驱使的影响,从意义赋予到群体认同需要社会结构压力和社会心理压力共同作用,而群体认同外化为行为,才能引发网络群体事件。最后,将网络场域、要素、要素间的系统达成与之前的研究逻辑性的整合起来,得出研究的结论——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意义建构模型,从而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分析网络群体事件的演化、处理提供完整的依据。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 演化过程 意义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3 文献综述9-12
  • 1.3.1 网络群体事件9-10
  • 1.3.2 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原因10
  • 1.3.3 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机制10-11
  • 1.3.4 文献综合评述11-12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2
  • 1.4.2 主要研究方法12-13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13-23
  • 2.1 意义建构理论13-14
  • 2.2 核心概念阐释14-15
  • 2.2.1 网络群体事件14
  • 2.2.2 网络群体事件演化14-15
  • 2.2.3 意义建构15
  • 2.3 研究设计15-23
  • 2.3.1 案例选择15-18
  • 2.3.2 分析思路18-23
  • 第3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演化过程23-39
  • 3.1 案例回顾23-30
  • 3.1.1 钓鱼岛反日游行事件23-24
  • 3.1.2 毒胶囊与“皮鞋很忙”事件24-25
  • 3.1.3 微笑局长成表哥事件25-26
  • 3.1.4 陕西孕妇引产事件26-27
  • 3.1.5 哈尔滨塌桥事件27-28
  • 3.1.6 案例比较28-30
  • 3.2 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要素30-38
  • 3.2.1 场域30-32
  • 3.2.2 抽离32
  • 3.2.3 感知32-34
  • 3.2.4 解读34-35
  • 3.2.5 意义赋予35-36
  • 3.2.6. 群体认同36-38
  • 3.3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意义建构机制39-46
  • 4.1 感知、解读与意义赋予39-42
  • 4.1.1 价值判断39-40
  • 4.1.2 心理感知距离40
  • 4.1.3 行为动机驱使40-42
  • 4.2 意义赋予与群体认同42-43
  • 4.2.1 社会结构压力42-43
  • 4.2.2 社会心理压力43
  • 4.3 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意义建构模型43-45
  • 4.4 本章小结45-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焕霞;;论社会群体事件中的警力介入[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2 朱志刚;李腊生;;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1期

3 李红梅;张昭国;;信访制度与群体事件解决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7年05期

4 梁婷;;群体事件的社会效应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5期

5 汪发元;张忠家;;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马雁;;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发生、结构及场域——以情绪暴力为视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常开霞;;民族利益表达机制及其建构[J];黑河学刊;2011年05期

8 白雪;;和谐社会背景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依法管控与治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任延涛;;群体事件中的群际行为因素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宁金和;;群体性事件原因调查[J];天府新论;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牛静;秦怀杰;曹嘉霖;;中国网民心理感知过程模型——网络群体事件演化前期阶段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马天山;;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法律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马天山;;青海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的法律问题研究[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4 石柏林;周珍;;论群体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的运用与制约[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玉芳;陈小异;;突发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情绪-行为关系模型探索[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蔡笑;;网络群体事件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谢初芳;;从“网络群体事件”谈政府网络公关[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凤梅;;教唆性群体事件的刑法规制障碍及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赵玉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社会认知-行为模型探索[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忆 记者 王旭;巴州区建立网络舆情采集分析和重大群体事件应急机制[N];巴中日报;2010年

2 重庆市消防总队万州区支队支队长 王林刚;灵活机动 科学施救[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3 王少斋(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公安机关控处群体事件的“五字”对策[N];黄冈日报;2005年

4 燕继荣;诊断群体事件的政治学依据[N];学习时报;2009年

5 袁诚 朱凤达;全省防止302起群体事件[N];新华日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吴帅瑜 王志军;长子去年实现“零”上访[N];长治日报;2009年

7 记者 梁振君邋特约记者 卞王玉珏;一条信访信息化解了群体事件[N];海南日报;2007年

8 木子;“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N];联合日报;2009年

9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10 记者 刘城 通讯员 鲁国田;信访干部架起“连心桥”[N];秦皇岛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成琳;突发群体事件演化及其应对预案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龙双喜;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D];吉林大学;2013年

3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永富;浙江省山林权属争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年

7 潘源;影视艺术传播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9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娇;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于晓霞;群体事件传播中我国媒体角色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冯志栋;社会学视角下的泄愤型群体事件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叶明翠;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金研;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王建;群体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刘淑文;网络群体事件现状及监督引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陈泽锋;网络群体事件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汤乃慧;我国劳资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及调处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4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44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