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阶级的社会心理探析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阶级的社会心理探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1953年9月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摧毁了旧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民主基层政权,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形态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又由农民个体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引发了农民阶级复杂的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既是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记录、总结,推知其内部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也会对社会行为产生反作用,支配和调节社会行为的强度和方向。也就是说社会心理特征表现在社会行为中,社会行为是在社会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必定会引起人们社会心理的巨大转变,而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也必然影响社会的变革,因此,探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阶级的社会心理有着重大的意义。不同阶层的农民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或拥护与支持或怀疑与犹豫或不满与动摇,但他们最终因为需要、压力、情感、流行而选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时,农民阶级封建思想浓厚、政治觉悟低下、阶级意识淡薄、对社会主义事业不了解,因此,对农民阶级社会意识的改造要经历一个由破到立的过程,破除落后封建思想的影响,提高文化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政治观念、阶级意识,逐步了解、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信念,使他们拥护新政权,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阶级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改变其认知与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要重视调研,按照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心理,以人为本;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应掌握得当的工作方法,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党内分歧应民主协商解决而不是通过压制、批判甚至是斗争取得一方意见的胜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要利用心理学的规律对不同主体进行社会心理的引导,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民阶级 社会心理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1-12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论文结构12-15
- 一 研究方法12-13
- 二 创新点13
- 三 论文结构13-15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前农民阶级的状况15-22
- 第一节 农民的社会地位15-18
- 一 政治地位15-16
- 二 经济地位16-18
- 第二节 农民的生产生活18-19
- 一 农民的生产情况18-19
- 二 农民的生活水平19
- 第三节 农民的阶层结构19-22
- 第四节 农民的社会意识21-22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阶级的社会心理22-33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民的心理状态23-25
- 一 贫雇农和下中农的心理状态23-24
- 二 富农和上中农的心理状态24-25
-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下农民的心理动因25-31
- 一 需要动机26-27
- 二 压力从众27-29
- 三 社会情感29-30
- 四 流行时尚30-31
- 第三节 农民的社会心理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31-33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对农民阶级社会心理的引导33-39
- 第一节 围绕土地改革运动进行阶级意识的宣传教育34-35
- 第二节 围绕抗美援朝运动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35-36
- 第三节 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36-39
- 一 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36-37
- 二 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教育37-39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领导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9-44
- 第一节 强调科学调研制定农村政策39-40
- 第二节 主张民主协商解决意见分歧40-41
- 第三节 注意纠正偏差调整工作方法41-42
- 第四节 重视心理规律引导农民心理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9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教讲;信息公开、社会基础与社会心理[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孙元明;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吴海燕;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4 刘让新;论高科技对社会心理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潘剑锋,张玉芬;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其建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吴海燕;;构建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J];中国国情国力;2005年04期
7 王光银;;建国初期若干群众特殊社会心理透视[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8 王妮;;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心理优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畅;;社会心理新闻:一种有待完善的新闻样式[J];中州学刊;2009年01期
10 徐静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社会心理路径[J];前沿;2009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均;陈旭;;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I)[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万涛;;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关注社会心理[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3 田步双;;试析当今国企工人的社会心理[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汤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心理[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时勘;;我国危机事件和重大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系统的研究进展[A];香山科学会议第204次“SARS预防与控制”学术讨论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3年
6 时勘;;危机突发事件的社会心理预警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何佳讯;;品牌资产测量: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视角的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沈杰;;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理[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9 车文博;;当代中国大陆人社会心理的特点及其走向[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孔陆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按要素分配中的公平正义观及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肖畅;从社会心理着手化解执法冲突[N];长江日报;2013年
2 沈杰;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心理之嬗变[N];北京日报;2005年
3 石伟;运用社会心理学阻击非典[N];光明日报;2003年
4 毕舸;心理危机引发社会问题[N];河北经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汪 挺;社会心理失衡的消解“偏方”[N];中国商报;2005年
6 辛允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汶川“5·12”地震灾区社会心理考察记(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马宝和;社会心理与社会管理[N];鞍山日报 ;2011年
8 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暴伟晨;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心理救治[N];山西党校报;2013年
9 宋惠昌 李建华 成伯清 李伟民;走出“社会性的二难困境”[N];北京日报;2013年
10 宜宾学院 何奎莲;建立社会心理 救助疏导机制[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静;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的社会心理变动(1978-1984)[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婷婷;科技创新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2 邹滨;论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3 余玖珍;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失衡与引导[D];中南大学;2003年
4 潘梅;社会心理—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谷岩;论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双重变迁[D];吉林大学;2013年
6 刘虹;利益冲突视域下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7 张玲;技术的符号意义及对社会心理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韦玉梅;论网络负面社会心理的成因及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朔;“仇富”社会心理的唯物史观阐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吴迪;论我国政府培养健康社会心理的责任与进一步措施[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5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4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