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评价的对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评价的对比性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财富,体现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然而在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历程中,它们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互相矛盾的困境。在当今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发展要走出困境,首先必须对其物质、文化等方面做出客观评判。本文即从文化视角切入,通过海峡两岸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评价体系的比对研究,对我国传统聚落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进行探讨。对“传统聚落”、“文化景观”、“景观评价”等概念作出界定,分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的同时,首先厘清了文化对于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重要价值内涵,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与法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对其评价观念、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其后,结合台湾鹿陶洋江家聚落的案例,对两岸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与评价观念作出了详细比对,总结出海峡两岸文化景观评价体系差异的社会客观因素,提出台湾地区文化景观评价方式对于大陆地区的借鉴性与局限性并就其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对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评价分别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并总结出其评价体系中的评价观念,以及评价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鹿陶洋江家聚落案例对台湾地区的评价进行了展示。②对海峡两岸地区文化视角下的传统聚落发展背景、景观评价体系及评价观念进行了系统性地比对研究,并对两者产生差异性的因素在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作出了论述。③通过两岸评价体系比对与总结,提出了台湾地区的借鉴意义与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借鉴意义主要是在评价观念、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上;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及评价过程的操作难度上。
【关键词】:两岸 传统聚落 文化景观 评价 比对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2.29;C912.8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1
- 1 绪论11-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
- 1.1.1 传统聚落生存面临危机11-12
- 1.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聚落文化内涵延续的需求12-13
- 1.1.3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研究的借鉴意义13-14
- 1.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14-22
- 1.2.1 传统聚落14-15
- 1.2.2 景观评价15-17
- 1.2.3 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17-20
- 1.2.4 文化景观与聚落的关系20-22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22-27
- 1.3.1 研究目的22
- 1.3.2 研究内容22-23
- 1.3.3 研究方法23-24
- 1.3.4 研究框架24-27
- 2 大陆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27-49
- 2.1 传统聚落发展与评价背景27-36
- 2.1.1 聚落历史演变与分布27-32
- 2.1.2 传统聚落的文化价值意涵32-35
- 2.1.3 相关法规与研究35-36
- 2.2 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36-44
- 2.2.1 评价主要要素36-39
- 2.2.2 评价过程39-41
- 2.2.3 评价观念41-44
- 2.3 大陆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小结44-49
- 2.3.1 评价中的优势44-45
- 2.3.2 评价中的问题45-49
- 3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以鹿陶洋江家聚落为例49-95
- 3.1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发展与评价背景49-61
- 3.1.1 文化与聚落发展49-51
- 3.1.2 文化景观脉络分析51-56
- 3.1.3 相关研究与法律法规56-61
- 3.2 传统聚落景观评价分析61-71
- 3.2.1 评价主要要素61-67
- 3.2.2 评价过程67-70
- 3.2.3 评价观念70-71
- 3.3 案例——以鹿陶洋江家聚落为例71-92
- 3.3.1 基础调查与评价72-76
- 3.3.2 文化景观脉络因子评价分析76-89
- 3.3.3 评价结果分析89-92
- 3.4 台湾地区传统聚落评价小结92-95
- 3.4.1 评价中的优势92
- 3.4.2 评价中的问题92-95
- 4 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价值评价比对分析95-109
- 4.1 两岸聚落物质文化评价背景比对95-96
- 4.1.1 两岸聚落物质文化多样性丰富95
- 4.1.2 两岸聚落保护现状存在差异95-96
- 4.2 评价要素比对96-101
- 4.2.1 指标数量差异较小96-100
- 4.2.2 指标类别存在差异100
- 4.2.3 评价方法侧重不同100-101
- 4.3 评价过程比对101-105
- 4.3.1 调查实践:第三者VS第一、二者101-103
- 4.3.2 评价后续:尚未普及VS农村再生机制103-104
- 4.3.3 评价过程比对小结104-105
- 4.4 评价观念比对105-109
- 4.4.1 文化景观的评价依据的认知105-106
- 4.4.2 对评价结果量化处理的判断106-107
- 4.4.3 评价目的与开发目的的关系107-109
- 5 结论与建议109-119
- 5.1 两岸文化视角下传统聚落评价差异的背景因素109-113
- 5.1.1 相关法律与土地制度差异109-111
- 5.1.2 社会关系组织差异111-112
- 5.1.3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112-113
- 5.2 台湾地区评价体系的借鉴性113-115
- 5.2.1 评价观念:尊重文化本质,解放评价目的113-114
- 5.2.2 评价方法: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114-115
- 5.2.3 评价后续:重视公众反馈与参与115
- 5.3 台湾地区评价体系的局限性115-116
- 5.3.1 对评价者要求较高115-116
- 5.3.2 评价因子及结果模糊116
- 5.4 可操作性建议116-119
- 5.4.1 改变政府角色,,发挥政府行为的正向外部性117
- 5.4.2 培养农村聚落居民对聚落发展的意识117
- 5.4.3 建立政府与聚落讨论平台117-119
- 6 结语119-121
- 致谢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7
- 附录127-131
- A.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27-131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年03期
2 陆晶;陈克安;马晓洁;;声景观评价的依赖因素及内在联系[J];声学技术;2008年06期
3 黄江波;李杰;宋江平;刘尧;;高速公路典型路段景观评价综合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1期
4 陈飞平;廖为明;;基于问卷调查法的森林声景观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5 王文哲;刘敏;梁青;;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6 杨建欣;;基于属性层次模型的肇庆环星湖绿道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7 周国荫;白新和;;公路环境景观评价初探[J];公路;1991年10期
8 王红;道路的环境景观评价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9 赵歆玉;孟文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旅游公路景观评价[J];森林工程;2006年05期
10 于卓;杨志发;;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铁冬;;基于GIS和层次分析法的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捷;菊芋用于寒区盐碱地公路绿化的研究及景观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梅;西安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金会鑫;公众参与下的生态型河流景观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慧;徐州地区传统自然村与新农村的景观评价对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刘琳;唐山市主要道路绿地植物调查及景观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杨乔韵;泰安环山路中段景观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晁文秀;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7 孙思晗;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评价的对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谢莎;风景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安振华;旅游公路景观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2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6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