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小城市居民人情消费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中小城市居民人情消费研究
【摘要】:人情消费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成员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进行社会资本的交换,以此来满足自身需求。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属性。人情消费作为一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沟通的方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名目越来越多,支出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难以承受,再加上消费性质上有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人情消费逐渐变了味,已然演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重要纽带,城镇化的进程又决定了中小城市的居民大多是由农民转化而来。因此,中小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人情消费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会逐渐蔓延到影响城市的发展。讲人情、拉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会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引起不公正,影响社会发展。因此,研究中小城市居民的人情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中小城市居民人情消费的具体情况,以社会交换理论和功能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以襄垣、孝义为典型样本,以昆山为对照组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spss数据统计方法,衡量比较三个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网络结构、家庭收入状况以及有关人情消费的各个方面,包括支出情况、对家庭的影响、内容、趋势、特点、功能等。分析这三个城市人情消费的差异性和共同点,试着去探析山西中小城市居民人情消费行为发生的情境、行为逻辑及社会功能。
【关键词】:中小城市 人情消费 行为逻辑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导论9-24
- 1.1 问题的提出9-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9
-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12-15
-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15-18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18-19
- 1.4 主要概念19-20
- 1.4.1 人情19
- 1.4.2 人情消费19-20
- 1.5 相关理论20-21
- 1.5.1 差序格局20
- 1.5.2 社会交换理论20-21
- 1.5.3 功能理论21
- 1.6 研究设计21-23
- 1.6.1 研究思路21
- 1.6.2 研究假设21-22
- 1.6.3 主要研究方法22-23
- 1.7 特色和创新点23-24
- 第二章 样本特征24-29
- 2.1 研究地点的选取24-25
- 2.2 研究地点的概况25-26
- 2.2.1 孝义市25
- 2.2.2 襄垣县25
- 2.2.3 昆山市25-26
- 2.3 研究对象的情况26-29
- 2.3.1 样本性别构成26
- 2.3.2 样本年龄构成26
- 2.3.3 样本职业构成26-27
- 2.3.4 样本家庭经济情况27-29
- 第三章 人情消费的情境29-50
- 3.1 社会网络29-34
- 3.1.1 三个城市的社会网络结构29-30
- 3.1.2 三个城市社会网络结构的表现特征30-31
- 3.1.3 三个城市人情消费水平比较31-32
- 3.1.4 三个城市人情消费具体情境32-33
- 3.1.5 小结33-34
- 3.2 价值取向34-42
- 3.2.1 人情消费对家庭的影响34-37
- 3.2.2 三城市居民对待人情消费的态度37-39
- 3.2.3 人情消费的心理取向39-41
- 3.2.4 小结41-42
- 3.3 社会取向42-46
- 3.3.1 人情消费中最频繁的44-45
- 3.3.2 人情消费中标准最高的45
- 3.3.3 人情消费必不可少的45-46
- 3.3.4 人情消费中占据优势的46
- 3.4 家庭年收入与人情消费之间的关系46-50
- 3.4.1 家庭年收入与人情消费支出46-47
- 3.4.2 家庭年收入与家庭能否承担起人情消费47-48
- 3.4.3 家庭年收入与人情消费对家庭的影响48-50
- 第四章 山西中小城市人情消费的行为逻辑50-56
- 4.1 伦理逻辑50-52
- 4.2 情感逻辑52-53
- 4.3 利益逻辑53-56
- 第五章 山西中小城市人情消费的行为特征56-61
- 5.1 平衡性56-57
- 5.2 互惠性57-58
- 5.3 工具性58-61
- 第六章 山西中小城市人情消费行为功能分析61-68
- 6.1 正功能61-64
- 6.1.1 满足情感需求61-62
- 6.1.2 建立和维护关系网络62-63
- 6.1.3 优化资源配置63-64
- 6.1.4 取得社会支持64
- 6.2 反功能64-68
- 6.2.1 经济功能异化64-65
- 6.2.2 人情关系异化65-66
- 6.2.3 人情密度过高会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66-68
- 结论68-71
- 7.1 研究结论68-69
- 7.2 对策探讨69
- 7.3 研究中的不足69-71
- 参考文献71-74
- 附录:关于中小城市居民人情消费状况的调查74-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7-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玲;;中国人情:本土化的社会资本来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陈浩天;;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地区人情消费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南省10村334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7期
3 张玉民;郑甲苏;;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组战略模式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09期
4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王尚银;刘朝峰;;人情关系“货币化”: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J];河北学刊;2009年05期
7 翟学伟,屈勇;中国人的价值观:传统与现代的一致与冲突[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8 金晓彤;陈艺妮;王新丽;;我国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行为的特征与基缘——以豫南杨集村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9 张文宏;;城市居民社会网络中的差序格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海涛;转型期中国中小城市居民思想状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祥忠;中部山区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7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7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