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21:17

  本文关键词: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空间 政治认同 人学基础 生成逻辑


【摘要】: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实现途径,是主体本体性安全和社会凝聚生成的重要环节,成为当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社会成为当今社会最具意义的表现形态,作为社会认同形式之一的网络政治认同的生成问题,成为唯物史观关于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缘何发生?怎样发生,其生成逻辑是什么?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认同相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促进人的社会性的实现及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坚持和丰富唯物史观关于人学理论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网络条件下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本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唯物史观中人学理论为指导,以政治认同的其他学科理论为参照,以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的生成为对象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内涵,阐释了政治认同生成的人学基础,并从人学视角揭示了网络政治认同的缘起。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利益是认同的起点、制度是认同的关键、价值是认同的核心这一逻辑框架出发,,着重分析了政治认同及网络政治认同的生成过程,并且从政治认同主体身份特性、政治认同环境特点以及政治认同心理特征等方面概括了网络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最后文章分析了网络政治认同所产生的正、负双重效应,提出了网络条件下网络政治认同危机的克服路径。 本文对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有一得之见。政治认同生成过程遵循利益是认同的起点、制度是认同的关键、价值是认同的核心这一逻辑框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以及享受需要,利益是人们所有需要的总和,人们的政治参与活动最本质的推动力是对利益的追求。社会在保证人的利益实现时,需要政治体系站在各种利益主体之上,运用制度调节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并维护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利益,所以制度是政治认同的关键。公民之所以对制度产生认同最根本是因为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蕴含着人们追寻的尊严、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对网络条件下政治认同产生成因的揭示是本文的新意所在。人作为“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政治人把满足自己利益的程度作为政治认同的原动力;“无论在其市场活动还是政治活动中,人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经济人是政治认同的原则;“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社会人是政治认同的实现条件。网络为政治人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为经济人的发挥扩展了空间,为社会人的实现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网络空间 政治认同 人学基础 生成逻辑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B03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11
  • 1.1.1 课题的提出10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8
  • 1.2.1 政治认同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11-14
  • 1.2.2 网络中政治认同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14-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8-2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8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8-20
  • 第2章 网络政治认同的人学基础20-28
  • 2.1 认同及政治认同的涵义20-23
  • 2.1.1 认同的涵义20-21
  • 2.1.2 政治认同的涵义21-22
  • 2.1.3 政治认同的价值22-23
  • 2.2 政治认同产生的人学基础23-25
  • 2.2.1 政治人是政治认同的动力23-24
  • 2.2.2 经济人是政治认同的准则24-25
  • 2.2.3 社会人是政治认同的实现条件25
  • 2.3 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的缘起25-27
  • 2.3.1 网络为政治人的成长搭建平台25-26
  • 2.3.2 网络为经济人的发挥扩展空间26-27
  • 2.3.3 网络为社会人的实现提供便利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网络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28-34
  • 3.1 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28-30
  • 3.1.1 利益是政治认同的起点28-29
  • 3.1.2 制度是政治认同的关键29-30
  • 3.1.3 价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30
  • 3.2 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的生成环节30-32
  • 3.2.1 网络空间中的利益认同30-31
  • 3.2.2 网络空间中的制度认同31
  • 3.2.3 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认同31-32
  • 3.3 网络政治认同的主要特征32-33
  • 3.3.1 网络政治认同主体的平等性与隐蔽性32
  • 3.3.2 网络政治认同环境的灵活性32-33
  • 3.3.3 网络政治认同心理的正义性和从众性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网络政治认同的双重效应分析34-43
  • 4.1 政治认同的功能和作用34-35
  • 4.1.1 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34
  • 4.1.2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前提34-35
  • 4.1.3 政治认同是促进政治发展的动力35
  • 4.2 网络对政治认同的双重效应35-40
  • 4.2.1 网络政治认同面临的悖论36
  • 4.2.2 正效应36-38
  • 4.2.3 负效应38-40
  • 4.3 网络空间中政治认同危机的克服40-42
  • 4.3.1 畅通网络利益表达以扩大公民利益认同40-41
  • 4.3.2 加强网络监督以提升公民制度认同41
  • 4.3.3 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以增强公民价值认同41-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金懿;;政治认同抑或民族认同——“亚洲和亲会”骨干成员的抉择[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2 陈国生;张俊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11期

3 王德军;;明清之际桂西土官政治抉择再考察[J];广西地方志;2010年02期

4 陈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补议 以《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展开[J];博览群书;2002年04期

5 徐翔;;政治认同的审美性——兼重审文学在“再政治化”中的本体论建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6 张圣洁;;浅论文化和政治逻辑下的符号冲突[J];新闻世界;2009年07期

7 彭正德;;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化中的政治动员与农民认同——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例[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05期

8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6期

9 王姝;;改革开放30年历史文学与现代民族认同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10 章延杰;邓小清;;苏联新阶层及其政治认同[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旭光;;政治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周敏凯;;政治认同建构与和谐社会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Gilles PECOUT;;从欧洲统一到欧洲联盟:作为欧洲政治认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的欧洲文明(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谭天星;;华族的海外发展与华人社区变化的探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杨宝兰;;我国近现代民间社会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启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8 汪行福;;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9 罗锋;;“90后”大学生政治心态与“两课”教育教学[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10年

10 刘芳;;炎黄文化热说略[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燕 戴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新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2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3 辽宁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 董雪峰;打牢“三个认同”的政治基础[N];人民公安报;2008年

4 记者 张杨;团州委青年论坛在关举行[N];大理日报(汉);2009年

5 西北工业大学 商存慧 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N];人民日报;2011年

6 叶渔邋李新;文化不是问题的根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民族的知识卫护[N];经济观察报;2004年

8 记者郑巧;“两岸统合研究中心”在台南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卓新平;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陈幼辉;从政党认同视角看党的先进性建设[N];福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胡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迎春;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江远山;近代中国地域政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茂美;村落社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超;网络空间中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张帆;西北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迪;“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唐丽娜;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认同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D];安徽大学;2010年

5 王健;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获取新解放区农民政治认同的方法(1949-195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丰晓丽;南诏大理国对唐宋王朝的政治认同及其现代意义[D];大理学院;2012年

8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谭丽君;社会转型期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谢双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政治认同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1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91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