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问题研究
【摘要】:鉴于婚姻爱情问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每个社会成员或发展主体均应树立正确的婚爱观,并以此指导婚爱实践,这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归纳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婚爱问题的基本思想,概括了婚爱问题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婚爱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其次,概述了中西文化中的婚爱问题,表明婚爱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再次,重点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婚爱问题,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改革,分析了当前中国人婚爱观念和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树立正确婚爱观的原则和途径。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明确指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爱情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对待离婚要慎重,恋人之间要正确相处,爱情与事业、婚姻、义务要统一,要反对杯水主义,他们的这些论述对当代中国人的婚爱观念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具有生物性、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规律性,爱情婚姻与家庭相互影响,都要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和实践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即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爱观,它们在当代中国人的婚爱观念和实践中都有所体现。当代中国婚姻习俗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表现为若干阶段。近年来出现了早恋、晚婚、急婚、新包办婚姻、家庭形式多元化等新情况。当代中国人包括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婚爱观及实践各有特点。当代中国人的婚爱观及实践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婚姻不确定、金钱的作用凸显、婚姻变成人生投机行为、出现大量“黄金剩女”等。其原因在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的转型、教育的欠缺、虚拟世界的开放性与现实社会封闭性的矛盾等等。本文指出,融洽的婚爱关系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应当通过多种途径端正婚爱观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婚爱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1;B03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0
- 一、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的理论基础10-21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婚姻爱情的基本思想10-13
- (二)社会哲学视域下的婚姻爱情问题13-21
- 二、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的文化背景21-29
- (一)西方文化中的婚爱观21-24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爱观24-29
- 三、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的特征、问题和对策29-41
- (一)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的特征29-33
- (二)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的问题和对策33-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俊;;偶然与必然——论梅娘的婚姻爱情小说[J];名作欣赏;2008年14期
2 包芳;;英汉语中爱情婚姻隐喻对比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年01期
3 罗守让;新时期婚姻爱情题材小说概述[J];娄底师专学报;1987年03期
4 罗守让;新时期婚姻爱情题材小说评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05期
5 李爱华;;婚姻爱情不等式[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年07期
6 李丽皇;;才子佳人戏曲中婚姻爱情受阻原因浅析[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0期
7 伍君仪;;婚姻爱情中好人没好报[J];晚报文萃;2013年12期
8 马莹;;馨素如菊 暗香浮动——从婚姻爱情角度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J];名作欣赏;2006年10期
9 王海波;新时期婚姻爱情小说的伦理思考[J];小说评论;1987年01期
10 王美花;;浅析元代婚姻爱情剧中女性行为主动性的成因[J];沧桑;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南香红;她们,,在青春的角逐中[N];南方周末;2003年
2 本报观察员 易艳刚;关于婚嫁的折腾与口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王春林;女性精神世界的展示与思考[N];山西日报;2010年
4 章仲锷;火的淬炼 爱的悲歌[N];光明日报;2007年
5 宋家宏;永难摆脱的生命印迹[N];文学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辛鑫;当代中国人婚姻爱情观念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宗燕;50年代小说中的婚恋书写[D];西南大学;2010年
3 谢燕;中国上古神话英雄的婚姻爱情问题[D];广西大学;2008年
4 何雨;论《聊斋志异》中商人的婚姻爱情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伟;芳菲下的遮蔽[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侯娟;论“穿越”小说的大众接受[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善梅;文化视野中《诗经》的婚姻爱情诗[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1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69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