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里的社会:对乌鲁木齐北郊一个哈汉移民村庄的民族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饮食里的社会:对乌鲁木齐北郊一个哈汉移民村庄的民族学研究
【摘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与客观条件,当食物单纯的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生命能源后,它便被人类逐渐升华到一个与文化相关联的高层次境界,成为文化事项的代表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延续。对于人类来说,在食物物质表相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类的传统习俗、生计方式、社会阶序、性别角色分工等多种与精神文化层面相关联的抽象性存在。由此可见,饮食不仅是人类物质与意识的总和,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物质表征,故而,将饮食文化形容成人类社会文化与动态的反光镜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具体说明饮食表相背后所隐藏的各类精神文化与社会动态趋向,本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六十户乡哈族新村的村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案例、个案呈现等形式对他们的日常和节庆仪式饮食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这些与饮食相关的点滴中捕捉到了村民的生活特征、饮食习惯、族群内部规制、食俗的变迁与维系、族际交往、家庭性别角色分工、饮食与阶序等问题,并联系村民们的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得出结论: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与现代化浪潮的推进,村民们为适应新环境在移民后饮食习性的变迁、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认知态度的转变、对村外食物的接纳、哈汉两族的族际交往、现代性炊具的引进等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嬗变,而在度过传统节日仪式的方式、移民后对原饮食的维系、女性做饭模式的现状、选择村外食物的特征、饮食与族群等级阶序制度的关系等方面则表现出了维系。嬗变是饮食表相的特征性指向标,维系则是村落中民族精神文化特征的核心性体现,在嬗变与维系的双重作用下便造就出了一个哈汉移民村庄的饮食与社会现状。
【关键词】:饮食 社会 哈族新村 乌鲁木齐北郊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5;C912.8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1.绪论7-20
- 1.1 研究概况7-9
- 1.1.1 选题缘由7-8
- 1.1.2 选题意义8
- 1.1.3 研究思路8-9
- 1.2 研究方法9-10
- 1.3 调查研究过程10-11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0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饮食与社会的相关专著研究11-12
- (2)饮食与文化的相关专著研究12-13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3-20
- (1)饮食文化研究现状13-16
- (2)哈萨克族饮食文化研究现状16-20
- 2.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六十户乡哈族新村形成史及现状20-24
- 2.1 哈族新村现状概述20-22
- 2.2 哈族新村迁移与形成史22-24
- 2.2.1 一组村民迁入史22-23
- 2.2.2 二组村民迁移史与哈族新村形成情况23-24
- 3.哈、汉两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与特征24-28
- 3.1 奶、肉、茶:哈萨克族传统饮食结构与特征24-26
- 3.2 江苏省北部地区汉族饮食结构与特征26-28
- 4.哈族新村的日常饮食28-45
- 4.1 一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28-34
- 4.2 二组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34-40
- 4.3 厨房里的秘密40-45
- 4.3.1 一组村民的燃料、炊具与餐具41-42
- 4.3.2 二组村民的燃料、炊具和餐具42-43
- 4.3.3 小结43-45
- 5.节日、仪式中的饮食45-67
- 5.1 一组村民节日与仪式中的饮食46-59
- 5.1.1 古尔邦节49-56
- 5.1.2 盛大的周年祭56-59
- 5.2 二组村民节日与仪式中的饮食59-67
- 5.2.1 中秋节62-64
- 5.2.2 婚礼64-67
- 6.当新食物遇上“旧”生活:移民前后饮食状况的变化与维系67-74
- 6.1 生计模式变迁下的调适67-70
- 6.2 居住地变迁下的调适70-74
- 7.谁做饭:饮食与家庭性别角色分工74-79
- 7.1 社会性别角色74-75
- 7.2 做饭事务的总体分工情况75-77
- 7.3 对女性做饭模式的认知状况77-79
- 8.外面的“食界”:村庄外的饮食79-87
- 8.1 村外餐馆的分类与概况79-80
- 8.2 村民们的村外就餐情况80-85
- 8.2.1 村中常住人口的外出就餐选择80-83
- 8.2.2 常居村外村民的在外饮食情况83-85
- 8.3 村外饮食对村中饮食的影响85-87
- 9.族群规制的展演:餐桌上的等级与阶序87-94
- 9.1 等级与阶序的概念定义87-88
- 9.1.1 等级的定义87-88
- 9.1.2 阶序的定义88
- 9.2 餐桌上的等级与阶序88-93
- 9.2.1.尊男尊长尊客的餐桌礼仪88-90
- 9.2.2 宴请中的饮食习俗与等级阶序划分90-93
- 9.3 小结93-94
- 10.界限的模糊与强化:从饮食角度来看哈汉两族的族际交往94-100
- 10.1 食欲驱使下的交往与融合94-97
- 10.2 以情感为背景的交往97-98
- 10.3 界限作用下的疏离与区隔98-100
- 结语 在嬗变与维系之间:村庄里的饮食与社会100-103
- 参考文献103-107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107-108
- 后记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家方;;“草根”老北京的饮食文化[J];北京观察;2006年05期
2 罗艳丽;;从饮食文化差异透视中美核心价值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郭钦;;病态饮食文化和身份识别[J];检察风云;2009年19期
4 马维江;;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年03期
5 卢锋;周锐丽;;浅谈现代军营饮食文化背景下的营养与食品学基础如何备课[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7期
6 史玮璇;雷秀云;;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5期
7 徐锦锁;;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万建中;;北京建都以来饮食文化的时代特征[J];新视野;2012年05期
9 王希辉;;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李彦生;重提“墙文化”[J];人民司法;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丽华;;穆斯林饮食文化特色[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2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3 赵卫东;;论云南回族饮食文化[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4 蔡晓梅;;西餐饮食文化在广州的传播与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马静;;以科学发展观倡导先进饮食文化[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姚伟钧;刘朴兵;;中国中部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许先;;试论饮食文化的品位[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郑耀星;王泽巍;;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刘鸿模;;建设先进的都市饮食文化[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10 刘鸿模;;抓住世博机遇,推进上海饮食文化的发展[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意克;月饼的伪饮食文化[N];国际商报;2005年
2 巢宏伟;我市加快推进商贸饮食文化项目建设[N];九江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沈毅 王卫;为保护挖掘凉山饮食文化[N];凉山日报(汉);2008年
4 邹晓东;军营饮食文化刍议[N];解放军报;2008年
5 周鹏军 记者 范炬炜;专家提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新理念[N];解放军报;2009年
6 记者 覃凤春;饮食文化展台“糕点”华丽登场[N];东莞日报;2009年
7 徐麟;第四届江苏长江饮食文化节将召开[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8 8730部队;充分体现内涵标准 大力建设饮食文化[N];人民武警报;2011年
9 军需物资部;准确把握文化精髓 扎实提高保障效益 谱写现代警营饮食文化建设崭新篇章[N];人民武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伯源;新福苑:东莞水乡饮食文化倡导者[N];东莞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菩提;韩中节日饮食文化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史红梅;地理教学中我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庞瑛;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斌;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生成与创新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6 王守权;西夏饮食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Nataliia Kolesnykova(娜塔莎);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D];浙江大学;2012年
8 王娜;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王一龙;温州饮食文化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年
10 何雅沁;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1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1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