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伦理批判与规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21:47
本文关键词:网络暴力的伦理批判与规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网络传播 网络伦理 隐私权
【摘要】: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网络世界正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及案例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网络暴力表现形式总结为:网络话语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恶搞、人肉搜索及网络侵权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方法透视“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背后隐藏的话语特征,从而梳理出网络暴力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一是“善因恶果”的道德悖论现象;二是以伪正义、道德私刑、话语强占与隐私践踏等为代表的伦理误区。造成这些伦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泛道德主义”、有差别的“仁爱”和侠客情结等中国传统伦理观;以及群体极化与集体欢腾使网民的理性缺失。因此,本文认为,为了控制网络暴力,应主要从伦理自律、法制规制两方面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尤其应明确社会规范伦理和自我伦理原则,本文提出了使用“波特方格”的伦理抉择框架做出正确的网络行为选择。
【关键词】: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 网络传播 网络伦理 隐私权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1 绪论6-13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6-7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7-11
- 1.3 研究方法、结构与创新点11-13
- 2 网络暴力的概念、表现形式13-17
- 2.1 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13
- 2.2 典型网络暴力事件13-15
- 2.3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15-17
- 3 网络暴力事件中的话语特征——以成都被打女司机为例17-21
- 3.1 弱者的反抗:网络话语权的重新分配17-19
- 3.2 网络怨恨: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无逻辑谩骂19-20
- 3.3 污名化与标签化:对“他群”的偏见20-21
- 4 网络暴力的伦理困境21-27
- 4.1 网络空间的道德悖论:“善因恶果”的道德困惑21-22
- 4.2 伦理误区:伪正义、道德私刑、话语强占与隐私践踏22-27
- 5 伦理困境的成因及文化根源27-34
- 5.1 外部原因: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27-28
- 5.2 文化根源: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代映射28-30
- 5.3 群体心理:网民理性缺失30-34
- 6 控制网络暴力的路径初探34-40
- 6.1 伦理原则:社会规范伦理和自我伦理34-37
- 6.2 法律规制:完善网络侵权法律保护37-40
- 结语40-41
- 注释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年06期
2 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年12期
3 李岩;李东晓;;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左高山;;论“暴力”的意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733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73331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