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2:08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我国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摘要】: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几年来失地农民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安置方式单一,失地农民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不只是生活上有保障,它同时也是一个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即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适应的过程。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渡阶段,“社会适应”是关键。社会适应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也需要内部条件即失地农民本身的一些努力。本文正是借用国家治理等相关理论,从政府治理和社区管理的视角对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并确立了研究框架。具体过程中结合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D市Q村的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发现了失地农民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生存和就业问题、生活贫困问题、社会交往等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综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建议政府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为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更多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其次社会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让失地农民早日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失地农民也要从自身角度出发,努力调试自己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最后把这三个层面相统一,使失地农民早日实现转型。论文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本研究把失地农民这一特定群体与社会适应这个方向结合起来,并结合政府治理,找到了除经济层面之外的研究失地农民的新视角。这样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复杂认识,丰富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同时,本研究探讨D市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显示了对失去土地农民生活的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在于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他地区在解决同类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转型期 完全失地农民 社会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6
- 1.1.1 选题背景9-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6-17
- 1.2.1 研究内容16
- 1.2.2 研究目标16-17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7-19
- 1.3.1 研究重点17
- 1.3.2 研究难点17-18
- 1.3.3 主要观点18
- 1.3.4 创新之处18-19
-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9-20
- 1.4.1 基本思路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2 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基本理论20-30
- 2.1 相关概念界定20-23
- 2.2 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相关理论23-26
- 2.2.1 国家治理理论23
- 2.2.2 城市化和人的现代化理论23-24
- 2.2.3 社会排斥理论24-25
- 2.2.4 文化适应理论25-26
- 2.2.5 国家治理理论的作用和地位26
- 2.3 社会转型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26-27
- 2.4 完全失地农民在社会适应进程中的特点27-28
- 2.5 进城就业农民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28-30
- 2.5.1 失地农民的职业适应28
- 2.5.2 失地农民生活习惯和社会交往的适应28
- 2.5.3 失地农民思想观念和心理认同的适应28-30
- 3 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现状描述与分析30-46
- 3.1 样本的选择和调查方法30-31
- 3.2 Q村失地农民的现状表现31-40
- 3.2.1 物质层面的社会适应表现31-37
- 3.2.2 社会层面的适应性表现37-38
- 3.2.3 精神层面的社会适应表现38-40
- 3.3 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0-46
- 3.3.1 失地农民生活、就业困难40-42
- 3.3.2 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低42-44
- 3.3.3 失地农民与市民在社会交往中存在隔阂44-45
- 3.3.4 失地农民的心理认同度不高45-46
- 4 影响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性的因素46-51
- 4.1 失地农民自身因素的制约46-47
- 4.1.1 失地农民素质偏低46
- 4.1.2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46-47
- 4.1.3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低47
- 4.2 外在因素的影响47-51
- 4.2.1 正式制度缺陷47-48
- 4.2.2 管理理念滞后48-49
- 4.2.3 征地时间短49
- 4.2.4 社区环境差49
- 4.2.5 社会支持网络的严重局限性49-51
- 5 提高城郊完全失地农民社会适应性的路径选择51-57
- 5.1 宏观层面: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与引导51-54
- 5.1.1 创新征地补偿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切实利益51-52
- 5.1.2 改革失地农民的就业制度,促进职业的顺利转型52-53
- 5.1.3 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53
- 5.1.4 实行政策扶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53-54
- 5.2 中观层面:加强居住区的社会管理54-55
- 5.2.1 加强教育,培养失地农民的现代意识54
- 5.2.2 增强社区服务,形成社区支持系统54-55
- 5.3 微观层面:发挥失地农民自身主观能动性55-57
- 5.3.1 转变观念55
- 5.3.2 调整心态55-56
- 5.3.3 加强学习主动融入56-57
- 6 小结57-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录62-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汝立;从农转工到农转居——征地安置方式的变化与成效[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2 张春龙,聂玉梅;“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村人口的再社会化[J];城乡建设;2001年08期
3 汤志林;陈芬;;国外土地政策研究:价值导向、特征和热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张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探索[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5期
5 戴荣珍;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再社会化[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08期
6 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年10期
7 赵淑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2007年01期
8 杨盛海,曹金波;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及对策思路[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向德平;王志丹;;社会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J];河北学刊;2012年02期
10 邓桂兰;周云华;;促进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意义和途径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823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2302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