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现状、问题、对策:社区治理中社区NGO的功效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11 07:17

  本文关键词:现状、问题、对策:社区治理中社区NGO的功效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社区NGO 参与治理 困境 出路 善治


【摘要】:20世纪70年代,西方公共管理的危机引发了普遍的改革浪潮,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都质疑了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即非政府即市场的论调),非营利组织由于存在着诸多的优点在现实中能高效的承载政府职能改革所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空间(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场域),由此引发了一场“社团革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迅速展开。社区是大社会在小聚居地内的缩影,社区不仅仅是社区居民的居住地更应是彼此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实现了由“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十二五规划更是从政策角度明确提出以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社区制背景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社区的善治、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公共管理的实践昭示单纯的市场模式、政府管制不能够实现有效治理,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所提及的弹性模式、参与模式、解制模式、市场模式有较强的吸引力,多元参与下的合作治理成为了现实的路径选择,“参与”、“合作”更加强调社区非营利组织(即社区NGO)的作用。社区NGO既是一种参与机制,通过组织的价值使命将社区中的个体吸纳到组织中,组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NGO又是一种合作治理机制,汇集社情民意,对话政府、市场。毋庸置疑,社区NGO深深影响了社区建设中的居民个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居民社区生活中的心态,居民更倾向于用坦诚、沟通、合作的方式维系社会关系的运转。 笔者深入社区对济南市花园北社区、裕园社区(社区发育程度、社区建设存在明显差异的两个社区)进行调研,通过对裕园社区NGO参与治理的实践介绍及裕园社区与花园北社区治理的相关横向数据对比了解社区NGO的存在状态及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表现,实地考察及文献收集的基础上笔者以系统的分析方法归纳了社区NGO面临的资金、身份认证、发展趋向、认同等方面的困境,以青岛市江苏路社区、武汉百步亭社区NGO成功参与社区治理为借鉴,突出参与治理的组织设计及志愿资源的系统调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社区NGO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其中既包括资金、人力资源等物质层面的,又包括社会资本、发展目标等文化层面的,以期能够引发更多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考,以社区NGO的发展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进程,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键词】:社区NGO 参与治理 困境 出路 善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4
  • 第1章 绪论14-2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15-16
  • 1.2 文献综述16-19
  • 1.2.1 国家-社会框架下以突出社会自治为核心的研究16-17
  • 1.2.2 基于功能性视角对社区NGO的研究17-18
  • 1.2.3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NGO的研究18
  • 1.2.4 基于治理与善治理论对NGO的研究18-19
  • 1.3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19-21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19-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4 核心概念、理论界说21-27
  • 1.4.1 核心概念21-24
  • 1.4.2 基本理论支撑24-27
  • 第2章 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的功效表现27-34
  • 2.1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NGO—以济南裕园社区与花园北社区为例27-31
  • 2.1.1 全国优秀服务社区-裕园社区27-29
  • 2.1.2 横向数据对比-裕园社区与花园北社区NGO发育差异的现实体现29-31
  • 2.2 社区NGO在社区治理中现有的积极意义31-34
  • 2.2.1 文体联谊,增量增质搭建新生活空间31-32
  • 2.2.2 公益、自治理念日趋显现32-33
  • 2.2.3 配合社区居委会减负33
  • 2.2.4 搭建新型的国家—社会关系33-34
  • 第3章 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34-42
  • 3.1 资源、能力困境34-36
  • 3.1.1 资金困境34-35
  • 3.1.2 人力资源困境35-36
  • 3.2 身份认证困境36-37
  • 3.2.1 路径依赖,制度供给不足36
  • 3.2.2 身份之争扑朔迷离36-37
  • 3.3 发展取向困境—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界限模糊37-38
  • 3.3.1 客观环境驱使社区NGO寻求生财之路37
  • 3.3.2 营利与非营利界限模糊37-38
  • 3.3.3 社会与政府、市场责任边界模糊38
  • 3.4 认同困境38-40
  • 3.4.1 物质空间被侵蚀38-39
  • 3.4.2 情感空间39
  • 3.4.3 制度空间39-40
  • 3.4.4 信任危机40
  • 3.5 治理主体力量分化40-42
  • 第4章 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借鉴42-47
  • 4.1 突出“一核心、三体系”的青岛市南区江苏路社区治理模式42-43
  • 4.1.1 围绕党的领导、政府引导展开42
  • 4.1.2 突出社会力量自治42-43
  • 4.1.3 三足鼎立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43
  • 4.2 以志愿服务带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武汉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43-45
  • 4.2.1 系统开展志愿服务,形成特色44
  • 4.2.2 多元主体突出合作,化解社区治理矛盾44
  • 4.2.3 自治权回归社区居民44-45
  • 4.3 经验简评及发展趋向45-47
  • 4.3.1 社区NGO参与社区治理经验简评45-46
  • 4.3.2 社区治理的模式趋向46-47
  • 第5章 提升社区NGO治理功效的对策分析47-57
  • 5.1 完善法律制度—解决身份认同困境47-49
  • 5.1.1 改革现有社会登记管理模式47-48
  • 5.1.2 地方试点,推广实践48-49
  • 5.2 保障资源供给—解决资金、人力资源困境49-51
  • 5.2.1 解决资金困境49-50
  • 5.2.2 突破人力资源瓶颈50-51
  • 5.3 市场化模式—分类选择,后续保障51-52
  • 5.3.1 政府购买51
  • 5.3.2 分类选择51-52
  • 5.3.3 后续监管保障52
  • 5.4 搭建认同模式,以提升社区凝聚力52-57
  • 5.4.1 结构性网络模式53-54
  • 5.4.2 关系性认同模式54-56
  • 5.4.3 社会认知模式56-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词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6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吴光芸;杨龙;;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3 孟宪斌;吴东民;;社区善治之路:我国社区NGO的发展逻辑——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孟宪斌;;我国草根NGO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5 张洪武;;社区治理的多中心秩序与制度安排[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J];管理世界;2000年01期

7 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8 杨宏山;;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逻辑[J];传承;2011年04期

9 康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历程及现实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10 郭丽丽;;社区自治:我国市民社会构建的现实平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涛;[N];中国社会报;2002年



本文编号:829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829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