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研究
本文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研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与亲近社会行为相悖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阶层。当今社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暴力事件日趋严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其攻击性行为带来的后果会愈加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其中大学生是一个文化素养比较高而成分单一的群体,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他们属于青年中期。这一群体具有情绪表达强烈、受外界影响明显等心理特点,此群体的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因此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寻找消减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社会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为下文的分析做了理论铺垫。接着从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和类型入手,阐述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分析了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风气、暴力信息等社会关系冲突;家庭与父母的关系和教育方式等亲子关系冲突;在校园中与同伴关系冲突。最后对从调试人际关系行为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杜绝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大学生行为素质的养成训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以及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多发性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社会、家庭和同伴之间的冲突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采用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测量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和危害的论述,进一步探究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攻击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也指出了此社会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特征,提出了通过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思想,从而逐步构建和谐文明的大学环境。 在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对人际关系调适的研究,本文认为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提高文化素质有重大意义。实现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强化、心理动力的激发,使其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自我调整心态,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更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配合老师的指导,学校的教育,制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并一步步走向成熟。学校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大学生要从心底里认真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促进对感情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认知程度。大学校园应大力开展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使他们在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中,了解社会现实,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增强心理素质,提高人格修养,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大学生发生的突出性问题进行解答,采取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建立其相关的心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追踪关注,适时给予关照和心理疏导。 从本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在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外部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第二,大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学生人际关系冲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导致,该行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乃至学习及以后工作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在不同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和潜意识都会有很大差别。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观念和方法大量的是通过后天学来的。第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强烈,但是其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后天攻击性行为是具有较大影响的。第六,大学生同伴间的冲突时正常行为,贵在能妥善处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七,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第八,人格特征对大学生攻击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加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1;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7
- (一) 研究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12-14
- (三)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理论框架14-17
- 1. 研究方法14-15
- 2. 研究思路、理论框架15-17
- 一、 关于攻击性行为内涵、现状及危害17-26
- (一) 攻击性行为定义、特征及类型17-22
- 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17-19
- 2.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9-20
- 3. 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特征20-22
- (二)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22-24
- 1.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公众性表现22
-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私密性特征22-23
- 3. 大学生攻击性手段的独特性表现23
- 4.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阶段性特征23-24
- (三)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危害24-26
- 1. 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影响24-25
-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5
- 3. 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25-26
- 二、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26-33
- (一) 社会关系冲突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26-27
- 1. 大学生因生活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人际冲突26
-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的社会原因26-27
- (二) 亲子关系冲突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27-30
- 1. 大学生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7-29
-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原因29-30
- (三) 同伴关系冲突与大学生攻击性行为30-33
- 1. 大学生同伴关系冲突30
-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校园环境原因30-33
- 三、 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调适33-43
- (一) 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33-34
-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培育学生人格33
- 2. 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3-34
- 3. 提高学生自我修养意识34
- (二) 注重大学生行为素质的养成训练34-36
- 1. 加强素质教育34-35
- 2. 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35-36
- 3. 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36
- (三)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36-40
- 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36-37
- 2. 注重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37-39
- 3. 强化正面的社会舆论引导39-40
- (四) 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机构的作用40-43
- 1. 强化辅导员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作用40-41
-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41
- 3. 构建学生心理咨询平台41-42
- 4. 建立学生心理追踪档案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1
- 后记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俞国良,周雪梅;青春期亲子冲突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4 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5 于海琴;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胡赤怡,杨彤,吴哨兵;违法犯罪人员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7 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7期
8 张坤;;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与传统孝道态度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年04期
9 张亚伶;王国丽;刘学惠;;未成年犯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克让,郑桂林,白培深,陈建雄;亲子关系与青少年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风格与攻击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倪林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银娟;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梁凤华;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竹;不同个性大学生阅读攻击性图片的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焦卉;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心理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夏敏;大学生自尊稳定性与攻击性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1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3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