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动员方式与抗议模式:三起工人抗争事件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09-27 19:33

  本文关键词:动员方式与抗议模式:三起工人抗争事件的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工人抗争 个案比较 抗议模式 动员方式 制度安排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国的集体抗争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相关学科的研究兴趣。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研究中国集体抗争中抗议模式的变化。本文则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入手,引入新的社会变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发掘其具体的因果机制。通过对J厂“停产事件”、T厂“歇工事件”以及“ZL事件”这三起发生在长三角地区的工人抗争事件的比较,本研究发现:一、过去的国企工人群体与当前的农民工群体在集体抗争中所表现出的抗议模式有着巨大差异。前者仪式性活动较多,暴力手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后者往往在平静与暴乱的两个极端状态之间跳跃;二、这种抗议模式上的差异是由两类工人不同的动员方式所决定的;三、而这不同的动员方式可能又是嵌入于中国特殊的制度网络中的。
【关键词】:工人抗争 个案比较 抗议模式 动员方式 制度安排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引言7-10
  • 1.1 研究问题7-8
  • 1.2 研究意义8
  • 1.3 本文章节安排8-10
  • 第二章 文献回顾10-14
  • 2.1 抗议模式的影响因素10-11
  • 2.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11-1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14-16
  • 3.1 案例的选择14-15
  • 3.2 资料搜集方法15-16
  • 第四章 案例简介及抗议模式的差异16-22
  • 4.1 案例简介16-19
  • 4.1.1 S市J厂“停产事件”16-17
  • 4.1.2 S市T厂“歇工事件”17-18
  • 4.1.3 H市“ZL事件”18-19
  • 4.2 抗议模式的差异19-22
  • 第五章 动员方式对抗议模式的影响22-32
  • 5.1 动员方式的比较22-30
  • 5.1.1 组织与社会网络22-26
  • 5.1.2 诠释框架26-30
  • 5.3 本章小结30-32
  • 第六章 制度对动员方式的建构32-36
  • 6.1 国企工人与单位制度32-33
  • 6.2 农民工与户籍制度33-36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36-39
  • 7.1 主要研究发现36-37
  • 7.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37-39
  • 附录 受访者概况39-40
  • 参考文献40-43
  • 后记43-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2 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3 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4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5 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年04期

6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2期

7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8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931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31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