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梁启超公私观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27 22:35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公私观的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公私观 解读


【摘要】:自古以来,“公”与“私”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既是一对基本的社 会关系范畴,也是一对基本的社会伦理概念。它关系着社会关系和结构 的整合,关系着国家、君主,社会、个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 则,关系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和社会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核心等重大问 题。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公私传统在与西方公私文明交汇下所发生的变迁, 有助于认识中国的公私观念与规范,为建设有利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合 理的公私秩序提供借鉴。目前,国内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已经涉及公私观 念的发展演变、价值判断、中西比较等若干命题,但总的说来还相当薄 弱,很不系统,对于近代公私观的挖掘和专门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近代 中国知识体系转型过程中,没有第二人的作用、影响在梁启超之上。几 乎在每一具体领域,梁启超都是开风气之先。本文以梁启超的公私观念 为研究对象。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梁启超公私观的中西公私文化背景。首先,考 察了中国的公私观,包括字形语意和中国传统的公私理念考察。中国的 传统公私文化是以“崇公灭私”为主导,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 曾有过为私进行辩护的言论,但“私”始终没能突破“公”的限制得到 认可。其次,考察了西方的公私观。西方之“公”包括着“私”的因素, 西方以明确的个人私利作为标准,而所谓公利一般便是各个私利之间的 社会结合方式。这种社会结合方式就是那种深植于西方传统中的“契约 精神”,正是通过契约方式,人们把个人各自的私利整合在一起,从而成 为“公利”,之后又用法的形式把这种契约的“公利”之果规定下来予以 保障。这也就产生了以捍卫个人权利和自由之“私”为目的的“公”。最 后,考察了近代中外公私观的交流。近代西方以保障个人权利、自由为 根本目的的公私观的传入、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有私无公”的批评,促 使知识分子对本国公私文化进行反思。他们以西方作为评价中国的参照 46 WP=51 系,发现了中国人缺乏“公德”。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梁启超对公私 问题展开了思考。 第二部分论述了梁启超的公私观。首先,论述了梁启超对中国传统 公私观的批判。他认为,中国私德完备、公德阙如,具体表现在把各种 道德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把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 强调修身内省、是权利义务不清、有私无公等五方面。封建专制及其学 说造成这种公私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重构。其次, 论述了梁启超公私观的理论框架。梁启超对公私问题的探讨,是在西方 意义上的“国家” 与“国民”的总体框架内展开的。因此,梁启超进行 了由封建主义国家向民族主义国家、由封建君王的臣民向资产阶级民族 国家的公民的转化,进而论述了对“国家”与“国民”关系。最后,论 述了梁启超对公私关系的多领域分析。梁启超在批判传统道德观,对其 进行损益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社会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经济、 法律等多维领域重新构建了公私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是对梁启超公私观的评价。首先,论述了梁启超公私观的 特征。本文认为,梁启超的公私观的最大特点是中西公私文化因素的结 合,既体现对了传统“公私”理念的承袭,又引入了西方的自由、民主、 民权观念。同时,他还了突破了中国传统上对“公私对立”的“二分式” 论述,认为公私互相转化、相互依存。实现了政治法则与伦理道德一致 不分向二者区分的转化,使传统的“公”、“私”观念在政治学说层面上 具备了近代形态。在肯定“私”的同时,仍然坚持“公”为重的观点,, 但是梁启超的“公”与中国固有观念不同,主要是强调国民对于国家的 关系。其次,论述了梁启超公私观的不足。本文对梁启超的公私观中存 在的概念界定的分歧和把道德当作权益性手段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述。 在结语部分,本文对梁启超的公私观进行了简略的概括,并认为梁 启超对中国公私观问题的关注与论述,引起了当时国人对这一问题的讨 论与再认识,并且他的理论对其后中国公私观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 影响——把公私问题提到社会秩序确立、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C092
【目录】:
  • 前言5-7
  • 一、 公私观的考察7-15
  • (一) 中国的公私观7-11
  • (二) 西方的公私观11-12
  • (三) 近代中西方公私观的交流12-15
  • 二、 梁启超的公私观15-32
  • (一) 梁启超对传统公私观的批判15-19
  • (二) 梁启超对传统“公”、“私”含义的转化19-24
  • (三) 梁启超对公私关系的多领域分析24-32
  • 三、 对梁启超公私观的评价32-39
  • (一) 梁启超公私观的特征32-36
  • (二) 梁启超公私观的不足36-39
  • 结语39-40
  • 注释40-45
  • 参考文献45-50
  • 论文摘要(中文)50-52
  • 论文摘要(英文)52-55
  • 后记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炎才;刘师培近代“私德”“公德”思想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钱广荣;五种公私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吴付来;废私立公——法家公私观的道德价值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曹卫东;从“公私分明”到“大公无私”[J];读书;1998年06期

5 王坚,莫名;义利观试析[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钱广荣;中国早期的公私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7 沟口雄三,汪婉;中国公私概念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8 杨宏雨;论梁启超的政府干预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杨翠兰;中国17世纪前后公私观念的新变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焦亚葳,张光成,韩新保;“公天下”思潮与中国20世纪历史[J];河北学刊;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932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32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