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01:22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生与社会建设 社会资本 功能


【摘要】:近年来,随着公民社会理念以及第三世界领域的兴起,中国社会也掀起了社会改革的高潮,不断提出了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新举措与新思路,政府和政党作为社会的主导型力量已经开始重视民众的巨大社会作用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民生,以保民生来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但是,在实际加大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一些矛盾性与滞后性的社会问题却逐渐凸显,比如社会结构不合理、社会服务不够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相对缓慢等等。在社会转型的巨大现实推动力下,中国社会学界开始寻求更多新型的学术理论工具来探究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进程,试图通过交叉性研究方法为中国社会改革寻求新的突破点。问题的凸显与包容性观点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在社会学领域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使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一定的指引性作用。社会资本作为国家的三大治理主体不可或缺的资源依赖形态,对于处在瓶颈时期的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来说,其功能是非常广泛与明显的。所以,对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所发挥的功能的探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改革进程、改善民生以及优化社会建设模式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对个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产生的各种影响的分析,,探究社会资本在社会共同体当中的内在运行机制,同时结合目前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问题与现状,在时代大背景的指引下,分析社会资本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从而从社会资本的视角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这三大主体更好的参与民生与社会建设指出一条可行性路径,为中国进一步保障民生,推动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生与社会建设 社会资本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21
  •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9-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 1.3.1 国外研究综述12-15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5-17
  •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17
  • 1.4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17-19
  • 1.4.1 社会资本的界定17-18
  • 1.4.2 民生与社会建设的界定18-19
  • 1.5 研究方法、主要框架及创新点19-21
  • 1.5.1 研究方法19
  • 1.5.2 主要框架19-20
  • 1.5.3 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及突出问题21-29
  • 2.1 新时期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21-23
  • 2.1.1 全球化给社会建设带来的冲击21-22
  • 2.1.2 利益多元化格局激起新的社会矛盾22
  • 2.1.3 新的社会思潮引发人们思想的转变22-23
  • 2.2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23-25
  • 2.2.1 传统社会发展路径依赖23
  • 2.2.2 社会建设模式转制压力23-24
  • 2.2.3 社会管理思想的束缚24-25
  • 2.3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分析25-29
  • 2.3.1 社会事业发展瓶颈25-26
  • 2.3.2 城乡区域结构有失合理26
  • 2.3.3 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脆弱26-27
  • 2.3.4 社会组织发展困难重重27-29
  • 第三章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的功能探究29-39
  • 3.1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分析29-31
  • 3.1.1 社会规范“惯性”29
  • 3.1.2 主体间信任缺失29-30
  • 3.1.3 社会网“疏松”30-31
  • 3.2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的现状分析31-33
  • 3.2.1 社会资本在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的运用现状31-32
  • 3.2.1.1 中国传统社会资本31-32
  • 3.2.1.2 现代社会资本分布形态32
  • 3.2.2 社会资本已产生的影响32-33
  • 3.2.2.1 关系资源效应的充分发挥32-33
  • 3.2.2.2 小圈子区域影响力的形成33
  • 3.3 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的功能分析33-39
  • 3.3.1 增加社会事业供给,提高总体功能效率34-35
  • 3.3.1.1 促进教科文体联合供给34
  • 3.3.1.2 扩展社会保障主体34
  • 3.3.1.3 提高人们参与意识34-35
  • 3.3.2 打造区域互补联盟,优化城乡社会结构35-36
  • 3.3.2.1 产业层级化35
  • 3.3.2.2 区域优势互补35
  • 3.3.2.3 城乡共同体35-36
  • 3.3.3 丰富多元社会服务,引导政府合理归位36-37
  • 3.3.3.1 公信力赢取公平正义36
  • 3.3.3.2 政府互动丰富社会服务36
  • 3.3.3.3 政府让渡空间36-37
  • 3.3.4 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平衡三体模型37-39
  • 3.3.4.1 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关系网的营造37
  • 3.3.4.2 通过个体信任传递,构建社会组织行为规范37
  • 3.3.4.3 政企社联合发展模式的形成37-39
  • 第四章 充分发挥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功能的有效路径探析39-44
  • 4.1 社会资本功能性发挥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39-40
  • 4.1.1 小团体联盟效应的存在39
  • 4.1.2 社会资本平衡性的掌握39
  • 4.1.3 社会信任度的把握39-40
  • 4.1.4 个人与群体网络从属关系的权衡40
  • 4.2 三元主体有效路径探析40-44
  • 4.2.1 政府路径40-41
  • 4.2.1.1 适度放权,适度干预40
  • 4.2.1.2 将政府发展与社会组织发展进行整合40-41
  • 4.2.1.3 政府企业联合创新之路41
  • 4.2.2 企业路径41-42
  • 4.2.2.1 辅助衔接政府与社会网络链的形成41
  • 4.2.2.2 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创新付诸于社会41-42
  • 4.2.2.3 与政府、社会构建双向信任机制42
  • 4.2.3 社会组织路径42-44
  • 4.2.3.1 投资社会资本,助推组织发展42
  • 4.2.3.2 将无形关系资本转化为内部运作力与生产力42-43
  • 4.2.3.3 寻找整体社会网中的合理定位,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43-44
  • 第五章 结论44-45
  • 5.1 本文主要结论44
  • 5.2 未来社会建设努力的方向44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轨迹、科学内涵及其路径选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史志谨;;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摭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柴海瑞;;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09年10期

4 林卡;高红;;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5 姚文遐;;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陆学艺;;关注民生,办好教育,促进社会和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全林;;民生视野的大学生资助问题之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杰;;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周明海;;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蕴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建设视角的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苏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菊莲;;科学发展民生档案工作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辛菊兰;穆廷娟;冯生霞;;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余清华;;推进民生工程必须把握三重环节[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莹峰;黄月;;十三、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关键就是解决民生[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小敏;;新形势下加强民生建档工作的思考[A];“纪念建国60周年”档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秋霞;;如何做好民生档案[A];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付建伟;;健全完善民生档案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民生档案的理解与思考[A];档案安全与档案服务——2011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春雷;;万载县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9 张馨月;;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李勇;李兰;崔美瑛;;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民生长效机制问题研究——以延边州为研究对象[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嘉祥县县长 赵士斌;社会管理创新根本在改善民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年

2 本报评论员;保障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湘潭[N];湘潭日报;2011年

3 特约记者 李琴 周志宏 丁鹤林 本报记者 丁俊;情系民生疾苦 爱暖百姓心田[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江南 整理;民生保 民心顺 社会安[N];人民日报;2011年

5 王国立;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N];开封日报;2008年

6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副主任 丁元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N];文汇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张惠屏 陈晓薇;2015年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N];深圳商报;2010年

8 记者 张德利;用心用情解决民生问题 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N];南充日报;2011年

9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毕天云;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N];云南日报;2010年

10 韶关日报记者 李峗 实习生 何旭然;要解决好百姓民生问题[N];韶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力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李晓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跃民;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谢开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社会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6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严振书;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成殷姬;人际关系中的“和”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路立营;县级政府社会建设职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位志;执政党领导干部驾驭社会建设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儒忠;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宋蕾放;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中社会资本功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峰;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和谐社会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丽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和敬椺;改善民生的伦理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付迪;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常艳杰;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高朋涛;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1937-1950)[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赵贵川;和谐社会视角下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3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