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明代南方地区妇女再嫁原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1:09

  本文关键词:明代南方地区妇女再嫁原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南方地区 妇女再嫁 原因


【摘要】:寡妇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自从有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寡妇再嫁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明朝建国初期,政府提倡表彰贞节行为,并使贞节制度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家族对妇女节烈的关注,以及各类人群对守贞妇女的帮助,这都为寡妇守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但是,随着明代经济的兴盛,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种种社会矛盾也随之暴露出来了,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下层社会的妇女再嫁现象,逐渐受到社会不同人员的关注。近代以来,学者们对妇女再嫁的研究侧重于妇女再嫁的现象,对妇女再嫁的原因也有论述,但只是零星的、不全面的。本文着重对明代南方地区妇女再嫁的原因进行分析,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明代南方地区妇女再嫁的社会原因。通过对当时的男女比例、迎娶寡妇的人群、妇女招赘风俗的盛行以及明代官方对妇女再嫁的看法和态度的研究,来说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妇女再嫁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主要论述了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的家庭经济条件、抚养子女等实际情况,以及娘家和婆家人劝逼妇女再嫁等家庭原因。正是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妇女在守节理想与现实情况之间,不得不选择后者。第三部分,对妇女再嫁的思想观念方面进行了论述。下层妇女由于经济的原因,自小学习儒家文化的机会较少,再加上她们从事农田劳动,和男子接触的机会较多,因此,她们的思想相对于上层妇女就比较开放。
【关键词】:明代 南方地区 妇女再嫁 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68;K2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前言6-10
  • 一、丧偶妇女再嫁的社会原因10-24
  • (一) 男女比例失调10-12
  • (二) 迎娶寡妇人群的存在12-15
  • (三) 丧偶妇女招赘风俗的盛行15-18
  • (四) 明代官方对妇女再嫁的政策18-24
  • 二、丧偶妇女再嫁的家庭原因24-38
  • (一) 家庭生活困难24-27
  • (二) 子女问题27-29
  • (三) 父母及娘家亲属劝逼丧偶妇女再嫁29-31
  • (四) 夫家或夫家族人劝逼丧偶妇女再嫁31-36
  • (五) 其他人劝逼丧偶妇女再嫁36-38
  • 三、丧偶妇女再嫁的思想根源38-47
  • (一) 道德观念对下层妇女的束缚较少38-40
  • (二) 妇女再嫁的总体看法40-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利;;明清时期婚姻立法的调整与基层社会的稳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3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4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5 陈瑞;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中越礼逾制现象探析[J];安徽史学;1996年02期

6 赵崔莉;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秦海滢;明朝中后期婚俗、婚姻价值观初探[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张明富;明清士大夫女性意识的异动[J];东北师大学报;1996年01期

9 钟晋兰;;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J];东南学术;2010年04期

10 侯欣一;;从伦理规则到生活法则——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史的另类解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敏;秀山土家族家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海东;明代华北汉族妇女贞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智清清;“三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赵敏;从《新中国出土墓志》中再现明代女子的婚姻家庭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月娟;明末清初笔记小说中的妒妻悍妇[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盛秋;清代湖北寡妇生存状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8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38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