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异化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29 13:37
本文关键词:自媒体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异化探析
【摘要】:近十年来,媒介技术呈井喷式发展。Web1.0技术已经发展至Web2.0、并向Web3.0过渡,,这一过程中催生了众多的自媒体平台,从早期的博客、Wiki、BBS等,到近几年来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人人网和豆瓣,2009年8月诞生的新浪微博,到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再到2013年3月向公众开放注册的知乎,增长极快。自媒体已超出了其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工具的功能,不知不觉之中,人们学习、工作、消费、休闲娱乐和交往都高度依赖于自媒体,哪怕是没有实际需要也会不由自主地接触,须臾不可离,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媒介化生存的状态。 媒介化生存必然带来相应的异化,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冲突,可说是人际互动关系。”自媒体的出现,对具有深刻文化传统烙印的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目前来看学术界在这一块的研究可以说是空白。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于探讨自媒体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异化。整体而言,本文从媒介技术、文化背景以及传播特征三大维度展开讨论。首先从媒介技术角度来分析自媒体,探讨其技术基础—web2.0及其理论基础六度分割理论、150度法则,提出自媒体定义及其传播特征,并创造性地站在人际关系这一维度将现有的自媒体平台划分为强社交型和弱社交型两类。紧接着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探讨中国人际关系,提出以儒家人际关系理论为主、道家人际关系思想为辅共同形成了中国人际关系的主流文化理论,并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基本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继而综合运用文化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来系统研究自媒体视域下中国人际关系出现的异化问题,总结为人际圈层的空前放大与泛化;人际交往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人际交往的失范。进而探讨自媒体引发人际关系新异化的原因,文章最后提出从主体增强自律、回归理性轨道,社会协同、重构自媒体传播环境以及植根于传统优秀文化重建自媒体时代的人文精神、加强伦理道德建设三个方面尝试探索自媒体视域下改善人际关系的路径,以期推进自媒体视阈下人际关系的相关实践。
【关键词】:自媒体 人际关系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1;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一、 绪论11-18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1、 研究背景11
- 2、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6
- 1、 自媒体的界定及其特征12-13
- 2、 自媒体的主体异化13-15
- 3、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15-16
- (三)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16
- 1、 研究目的16
- 2、 研究思路16
-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6-18
- 1、 研究方法16-17
- 2、 难点及创新点17-18
- 二、 理解自媒体18-27
- (一) 自媒体的缘起18-21
- 1、 从 Web1.0 到 Web2.0 到 Web3.0 的发展趋势18-19
- 2、 Web2.0 的主要技术及理论基础19-20
- 3、 Web2.0 的主要特征20-21
- (二) 自媒体的界定21-24
- 1、 自媒体的概念21-22
- 2、 自媒体的传播特征22-24
- (三) 自媒体分类以及本土自媒体的典型代表24-26
- 1、 自媒体分类24-25
- 2、 本土自媒体的典型代表25-26
- (四) 本章小结26-27
- 三、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文化特征27-35
- (一) 人际关系概念的界定27
- (二) 中国人际关系的主流文化理论27-31
- 1、 “群体本位”为基本前提28
- 2、 “仁爱”是人际交往的核心28-29
- 3、 内“诚”外“礼”为原则29
- 4、 “见利思义”为基本价值取向29-30
- 5、 “和而不同”为理想境界30-31
- (三)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31-33
- 1、 人情为基础31-32
- 2、 人缘为根本32-33
- 3、 人伦为规范33
- (四) 本章小结33-35
- 四、 自媒体时代中国人际关系异化的表征35-43
- (一) 人际交往的放大与泛化35-38
- 1、 人缘的突破35-37
- 2、 人情的淡漠37-38
- 3、 信任的缺失38
- (二) 人际交往的多元化和复杂化38-41
- 1、 两性关系的“大跃进”38-39
- 2、 同辈的热与代际的冷39-40
- 3、 外显平等与潜在不平等40-41
- (三) 人际交往的失范41-42
- 1、 不良信息广泛传播41
- 2、 个体理性缺失而致群体无理性41-42
- (四) 本章小结42-43
- 五、 自媒体视域下中国人际关系异化的动因43-51
- (一) 文化动因:自媒体文化失范43-45
- 1、 经济利益不良驱动43-44
- 2、 传播伦理道德缺失44
- 3、 人文精神日渐式微44-45
- (二) 社会动因:媒介异化主体45-48
- 1、 身份认同危机45-46
- 2、 过度自信倾向46
- 3、 标签效应彰显46-47
- 4、 价值保护过甚47-48
- (三) 技术动因:技术异化关系48-49
- 1、 媒介化交往48
- 2、 身体缺席而致情感离场48-49
- 3、 公私领域之间界限模糊49
- (五) 本章小结49-51
- 六、 自媒体视域下人际关系改善的路径51-60
- (一) 主体增强自律,回归理性轨道51-54
- 1、 客观认识自我,减少意气用事51-52
- 2、 去伪存真,提高信息鉴别力52-53
- 3、 恪守慎独,慎用话语权53-54
- (二) 社会协同,重构自媒体传播环境54-56
- 1、 媒体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54-55
- 2、 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55
- 3、 完善自媒体法治环境55-56
- (三) 植根文化,重建自媒体社会道德56-59
- 1、 弘扬求实求是精神57
- 2、 遵循“有礼有节”原则57-58
- 3、 传承儒家诚信观念58-59
- (四) 本章小结59-60
-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68
- 附件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年08期
2 周俊;;探析新型人际传播方式下的人际关系——以网络、手机人际传播为例[J];今传媒;2010年05期
3 鲁晓薇;;微博时代的信任危机——从微众直播与围观说起[J];今传媒;2011年02期
4 柯人;;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J];传媒观察;2009年02期
5 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年06期
6 郑军;张进平;;我即媒体——自媒体语境下的个人表达与自我异化[J];电影评介;2010年06期
7 叶捷思;;浅论“自媒体”的法律规制[J];法治研究;2009年11期
8 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6年06期
9 葛瑞娜;;自媒体的伦理问题——方寒大战所引发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04期
10 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942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234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