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命运”—一项社会记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14:29
本文关键词:“高考改变命运”—一项社会记忆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高考成功且命运改变者、高考成功且命运未改变者、高考落榜且命运改变者、高考落榜且命运未改变者这四种高考考生类型,从社会记忆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了“高考改变命运”的个体记忆到社会记忆的过程。被访者个体记忆的特点是“难”,社会记忆的社会建构因素包括话语权、社会忘却和国家权力的整塑。高考成功且命运改变者占据了话语权,成为历史的书写者,而渐渐在众多个体记忆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具有明显的自我标榜性。高考落榜者们用社会忘却来进行自我修正,以期融入“那三届”这样一个不可复制的群体中。不管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有些人甚至生活得比高考成功者更体面、更辉煌,但是在他们看来,77、78、79届高考是难以复制的,他们因为参与过而感到与众不同。他们选择遗忘高考结果、遗忘失败中的主观因素等,是为了顺应一种集体框架,进而能够获得一部分话语权。另一方面来说,社会选择了遗忘高考落榜者。不管是官方报道、书籍等还是忆苦思甜,都是为了印证改革的正确性和政权的合法性。因为恢复高考是继往开来的伟大创举,那么在今时今日,则必然去印证它的正确性,从而巩固政权。如今高考对于命运的改变作用逐渐弱化,考取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这种社会记忆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有深深的印记,其中口头传承和身体实践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
【关键词】:社会记忆 改变命运 恢复高考 合法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1、引言:问题的提出8-10
- 2、研究设计与方法10-13
- 2.1 概念界定10
- 2.2 研究方法10-11
- 2.3 研究思路11
- 2.4 不足和可能的创新11-13
- 3、文献回顾13-21
- 3.1 国外社会记忆文献综述13-16
- 3.2 国内社会记忆文献综述16-19
- 3.3 高考(1977—1979)文献综述19-20
- 3.4 文献总结20-21
- 4、被访者信息21-22
- 5、个人记忆22-30
- 5.1 高考前22-23
- 5.2 高考时期23-28
- 5.2.1 报名难23-24
- 5.2.2 复习难24-26
- 5.2.3 等待录取通知书难26-28
- 5.3 个人命运的改变28-30
- 6、从个人记忆到社会记忆30-40
- 6.1 话语权的社会建构作用30-32
- 6.2 社会忘却的社会建构作用32-35
- 6.3 国家权力的社会建构作用35-40
- 7、讨论与结论40-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一 77、78、79年高考考生访问提纲46-47
- 附录二 现代大学生访问提纲47-48
- 作者简历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陈心林;;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潭溪社区的实证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光中;;1977’招生日记[J];报告文学;2006年08期
4 刘朝晖;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松坪归侨社会地域认同的实证剖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2期
5 刘强;;社会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陈思慧;;瑶族归侨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以广西十万山华侨林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7 陈蕴茜;;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全国奉安纪念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8 史林凡;;试论一战后英国停战纪念日的社会记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年03期
10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942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94252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