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22:34
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科学人才观,开创了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科学人才观扎根于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的土壤,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发展和创新了它的理论内容,形成了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特征的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具体运用,是当前指导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此,要坚持科学人才观提出的核心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它的基本要求,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本文围绕科学人才观这一主题,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溯源、时代背景、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对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启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全文除绪论与结束语外,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背景。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为科学人才观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三个方面揭示了科学人才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及基本特征。首先,主要从立论基础、价值导向、核心价值、根本任务以及实践方针等五个方面对科学人才观的内容加以界定。其次,通过对理论内容的分析揭示出科学人才观的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着重阐述了科学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历代领导集体人才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集中体现,突出了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其次,阐述了科学人才观是人才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的科学指南,彰显了它的实践价值。 第四部分,根据科学人才观的四个重要理念,提出了科学人才观对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启示,对当前我国人才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C96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1 国内有关科学人才观的研究综述
0.2.2 国外有关人才观的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0.3.1 人才的定义
0.3.2 人才观的定义
0.4 本文研究方法
0.5 本文创新之处
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1.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观
1.1.2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
1.2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依据
1.2.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1.2.3 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 科学人才观的思想内容及其特征
2.1 科学人才观的思想内容
2.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
2.1.2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
2.1.3 “以人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价值
2.1.4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人才观的根本任务
2.1.5 “以用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实践方针
2.2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特征
2.2.1 科学人才观的科学性
2.2.2 科学人才观的时代性
2.2.3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性
2.2.4 科学人才观的群众性
3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3.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
3.1.1 秉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
3.1.2 继承和丰富了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
3.1.3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集中体现
3.2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3.2.1 科学人才观是人才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
3.2.2 科学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的科学指南
4 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系统培养”规律,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4.1.1 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
4.1.2 加强人才开发分类指导,推进基层人才开发
4.1.3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4.1.4 大胆提拔和使用青年人才,完善青年人才开发机制
4.2 坚持“高端引领”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4.2.1 大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4.2.2 大力引进和使用海外高端人才
4.2.3 发挥重大人才工程引领作用
4.2.4 推进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3 坚持“效益最大”为目标,加大人才投资力度
4.3.1 充分发挥人才投入主体的作用
4.3.2 进一步加大重大人才工程投入力度
4.3.3 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投入力度
4.3.4 健全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提高人才投资效益
4.4 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
4.4.1 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4.4.2 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
4.4.3 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4.4.4 创新党管人才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558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C96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1 国内有关科学人才观的研究综述
0.2.2 国外有关人才观的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0.3.1 人才的定义
0.3.2 人才观的定义
0.4 本文研究方法
0.5 本文创新之处
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1.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观
1.1.2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
1.2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依据
1.2.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1.2.3 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 科学人才观的思想内容及其特征
2.1 科学人才观的思想内容
2.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
2.1.2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
2.1.3 “以人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价值
2.1.4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人才观的根本任务
2.1.5 “以用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实践方针
2.2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特征
2.2.1 科学人才观的科学性
2.2.2 科学人才观的时代性
2.2.3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性
2.2.4 科学人才观的群众性
3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3.1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意义
3.1.1 秉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才思想
3.1.2 继承和丰富了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才思想
3.1.3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集中体现
3.2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价值
3.2.1 科学人才观是人才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
3.2.2 科学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工作实践的科学指南
4 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系统培养”规律,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4.1.1 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
4.1.2 加强人才开发分类指导,推进基层人才开发
4.1.3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
4.1.4 大胆提拔和使用青年人才,完善青年人才开发机制
4.2 坚持“高端引领”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4.2.1 大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4.2.2 大力引进和使用海外高端人才
4.2.3 发挥重大人才工程引领作用
4.2.4 推进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3 坚持“效益最大”为目标,加大人才投资力度
4.3.1 充分发挥人才投入主体的作用
4.3.2 进一步加大重大人才工程投入力度
4.3.3 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投入力度
4.3.4 健全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提高人才投资效益
4.4 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党管人才科学化水平
4.4.1 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4.4.2 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
4.4.3 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4.4.4 创新党管人才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津孚;人才是高素质的人——关于人才的概念[J];中国人才;2001年11期
2 黄加文;;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人力资本国际战略思想[J];党建研究;2012年02期
3 王益灵;;切实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J];党建研究;2011年07期
4 沈荣华;;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之策[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年11期
5 陈小平;肖鸣政;;党管人才如何创新[J];中国人才;2011年21期
6 任采文;;进一步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J];中国人才;2012年21期
7 沈荣华;;党管人才工作需要深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才;2012年21期
8 王培君,赵永乐;关于科学人才观的几点认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宋成一;王进华;赵永乐;;领军人才的成长特点、规律与途径——以江苏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1年06期
10 赵驰;周勤;;科技型中小企业R&D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成长路径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宏波;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莫志宏;人力资本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薛乃卓;基于能力视角的人力资本评价与增值激励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1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86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