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及相关效果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12:2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高技能人才是体现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更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为了更高效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弥补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本文对关系到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做了详细的叙述和总结,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高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进行了对比研究。2.在总结以往学者对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路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并把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划分为5个阶段,建立了适应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模型。3.对影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高校因素这三个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级指标,当考虑到反馈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建立了评价模型,利用网络分析法(An... 

【文章来源】: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及相关效果评价研究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区别Figure2.2thediffereneeoftrainingmodelabouthigh一skilledtalentsinforeign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教育


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培养高技能人刁’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综合来看,各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如下图2.2,图2.3。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建立立体交叉的管理体制与合作教育的模式,办学主体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以5年制高专为支柱,实现职教向终身教育过渡:实实施工读交替的合作教育育则以高级技术员班和技术学院两种教育形式并行发展今净分分今﹁一︸画图2.2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区别 Figure2.2thediffereneeoftrainingmodelabouthigh一 skilledtalentsinforeign

高技能人才,激励模型


图3.2高技能人才激励模型Fi邵re3.2high-skinedtalentsincentivemodel通过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模式,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1.个体的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所具有的价值,以及个人认为的需要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受到的奖励的概率。同时,过去的经验和实际的绩效也影响到个体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奖励的概率。如果人们确切的知道,自己有把握完成现在的任务或者过去曾经完成任务的话,那么个体将愿意做出努力并会更清楚奖励的概率。2.个体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以及对需要完成的任务理解的深度都会影响到工作的实际绩效,例如,对完成目标需要从事的活动和对影响任务完成情况的其他因素的理解和掌握。3.对个体的奖励要以其绩效为前提,而不是先有奖励然后才有绩效,是必须先要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才能给予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奖励。如果员工看到自己的奖励与绩效没有多大的关系时,这样的奖励就不会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激励的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感,这主要取决于受激励者认为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5.满意情况会导致个体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J]. 梁快.  成人教育. 2009(06)
[2]人才全面激励模型与应用[J]. 陈小华.  中国机电工业. 2009(01)
[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模型与对策[J]. 彭本红,李涛.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0)
[4]萧山区高技能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J]. 李英.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8(09)
[5]依托“三大体系” 构筑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J]. 孟凡忠,谷旺军.  现代企业教育. 2008(16)
[6]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及其启示[J]. 董勇.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6)
[7]试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J]. 张建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08(12)
[8]对中等职业教育造就高技能人才的几点思考[J]. 魏虹.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8(02)
[9]高技能人才“高”在何处——解析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J]. 宋磊.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02)
[10]科技进步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J]. 常小勇.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02)

硕士论文
[1]高新技术背景下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曲晓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2]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 吴华彪.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基于能力提升的知识工作者职业生命周期研究[D]. 张蕾.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91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2991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e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