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1: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梦是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上的详细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此后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对民族复兴的内涵进行论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近代,中国落伍了。近代以来,不同的阶级、阶层对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民族复兴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中国已经走上初步复兴的道路。当务之急是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理论上对成功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论证,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掌握了解复兴过程中的关键突出的问题和各个要素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产生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且随着中国人民在走向复兴的征程中逐步成熟起来。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为题,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基本内容,最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五章:重点对党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演进历程与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章节,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内涵及民族复兴战略地位。第二章节从理论来源、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形成依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三章节,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演进历程。从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发展时期对党领导集体民族复兴思想的进行了分析,论述其演进的历程和现状。第四部分,概括民族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证、民族复兴的道路、民族复兴的动力、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方面概括了民族复兴思想的内容。最后一个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现实意义,指出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思想 中国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5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3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13
  • (四) 创新点与不足13-15
  • 一、民族复兴内涵及其战略地位15-24
  • (一) 民族复兴的内涵15-18
  • (二) “民族复兴”的战略地位18-24
  •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思想的渊源与根据24-30
  • (一) 思想理论渊源24-27
  • (二) 社会历史条件27-30
  • 三、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演进30-49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民族复兴思想30-33
  • (二)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在曲折中发展33-35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新发展35-49
  • 四、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49-59
  •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49-51
  • (二) 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51-52
  • (三) 实现民族复兴的保证52-54
  • (四) 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54-55
  • (五) 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55-56
  • (六) 实现民族复兴的途径56-59
  • 五、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的重要意义59-62
  • (一) 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59-60
  • (二)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60
  • (三) 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玲玲;;加快发展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2 刘家桂,丰根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3年04期

3 刘焕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杨跃进;略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民主;2004年03期

5 兰大甫;;论邓小平对民族复兴的理论贡献[J];消费导刊;2007年04期

6 侯颖;吴永;;延安复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作风[J];党史文苑;2009年24期

7 黎丽萍;;论政治文明建设与民族复兴[J];党史文苑;2011年06期

8 周慧艳;肖照青;;论民族复兴思想[J];青年思想家;2004年01期

9 龚志伟,蔡丽;论祖国完全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10周年[J];探索;2005年01期

10 陈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李大钊诞辰120周年理论研讨会”[J];前线;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民;;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任重;;透析我国水利与社会发展关系历史 预测南水北调在伟大民族复兴中的作用[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3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民族复兴增添新力量——关于哈尔滨市新阶层新力量的调查与分析[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力武;江永全;;关注新社会阶层 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A];广东省第四届高校统战理论研讨会论文[C];2004年

5 宋永宏;;创新型农村之教育[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6 宋永宏;;创新型农村之教育[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程崇仁;;“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与启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平;;民族复兴、和谐世界、国际形象——以龙文化和“龙”的英译为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10 王昌珞;;不是困惑而是解惑——致中华读书报学术双周刊编辑部的一封信[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黄波;从文化认同通向民族复兴[N];湘声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燕;高扬和平统一大旗 力促民族复兴大业[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本报评论员;深入把握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景义;为依法治国民族复兴奉献青春与智慧[N];人民法院报;2003年

5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新初;民族复兴的恢弘序章 改变世界的伟大征程[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编辑 杨凯;民族复兴与忧患意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任理轩;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N];人民日报;2009年

8 记者 刘先琴 严红枫 张国圣 任维东 耿建扩 马跃华 通讯员 何冬华;坚定不移跟党走 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华林 录音采访 实习生 顾莲芸 整理;更加成熟睿智地引领民族复兴大业[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记者 杨月清 魏伟;“清明·民族感恩——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迎接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举行[N];陕西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搏;当代武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5 叶艳华;俄罗斯早期政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潘卫;美国犹太人(1920-1950年)[D];复旦大学;2008年

7 姜国俊;转型期中国政党主导型行政改革的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8 宋联江;民族复兴视域中的人民军队价值认同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娟娟;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杨兆贵;“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建银;法律移植与法律认同[D];清华大学;2005年

4 宋巧霞;江泽民创新理论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方华刚;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晓黎;评述张君劢“德法合一”论[D];山东大学;2006年

7 郑巍;论“台独”的不道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庆建;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D];山东大学;2007年

9 邓一飞;钱文选爱国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张磊;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讨论[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83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0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