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才学论文 >

“中国梦”学理框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5:42

  本文关键词:“中国梦”学理框架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梦 学理框架 建构 实现路径 障碍 破解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国学界对中国梦发起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中国梦”研究热。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更新更高的层面。有学者提出,中国梦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实践性,所以要从理论体系的高度认识把握;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梦这个概念不属于理论形态的范畴,而且它的提出时间很短,没有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目前还无法构建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现阶段,中国梦业已成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大的共识。在这种形势下,构建中国梦理论体系,从体系的高度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结构,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理论体系的视角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分析,对中国梦的理论结构进行梳理,以期对中国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对构建中国梦理论体系付出一分心力。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视域中的“中国梦”。通过梳理中国梦的历史和理论的演进过程,分析中国梦提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第二部分是学理视域中的中国梦。论述了构建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构建的科学依据和构建所要遵循的原则,分析了中国梦的内涵、特征。第三部分是实践视域中的“中国梦”。包括中国梦实现的道路、动力和保障,初步搭建中国梦理论体系的框架。第四部分是主体视域中的“中国梦”,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和领导核心,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第五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障碍及破解之策。通过对当前实现中国梦自然生态制约、政治生态制约、思想文化制约、主体素质制约和国际环境制约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第六部分是结语。通过对中国梦学理框架的梳理得出了结论。本文认为中国梦已经具备了理论体系所需的基本要素,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原理、方法、话语结构和理论范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关键词】:中国梦 学理框架 建构 实现路径 障碍 破解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9
  • 一、选题背景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6
  • 三、选题意义16
  • 四、研究思路16-17
  • 五、研究方法17
  • 六、创新之处17-19
  • 第一章 历史视域中的“中国梦”19-26
  • 一、“中国梦”的缘起19-20
  • 二、“中国梦”的破碎20
  • 三、“中国梦”的滥觞20-23
  • (一)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师夷制夷”梦20-21
  • (二) 洋务派自强求富梦21
  • (三)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梦21
  • (四) 维新派变法改良梦21-22
  • (五)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梦22-23
  • 四、“中国梦”的复兴23-26
  • 第二章 学理视域中的“中国梦”26-37
  • 一、从学理层面把握“中国梦”的必要性26-27
  • (一) 是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客观要求26
  • (二) 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26-27
  • (三) 是进一步提升其理论价值,增强“中国梦”世界认同的必然要求27
  • 二、构建“中国梦”学理框架的依据27-30
  • (一) “中国梦”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27-28
  • (二) “中国梦”形成了关于理想、目标树立和实现的方法论28
  • (三) “中国梦”涵盖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诸多领域28-29
  • (四) “中国梦”思想构成学理体系的诸要素业已具备,体系初步形成29-30
  • (五) “中国梦”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统摄作用30
  • 三、构建“中国梦”学理框架需要遵循的原则30-31
  • (一) 提升理论高度30-31
  • (二) 拓宽理论视野31
  • (三) 保持理论自信31
  • 四、“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31-37
  • (一) “中国梦”的内涵31-33
  • (二) “中国梦”的特征33-37
  • 第三章 实践视域中的“中国梦”37-63
  • 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37-38
  • 二、实现“中国梦”的动力38-42
  • (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38-40
  • (二)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40-41
  • (三) 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是实现“中国梦”的外部动力41-42
  • 二、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42-43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42-43
  • (二)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3
  • 三、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43-46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基石44
  • (二) 协商民主制度为实现“中国梦”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44-45
  • (三) 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45-46
  • 四、实现“中国梦”的经济保障46-50
  • (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筑牢“中国梦”的经济根基47
  • (二)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中国梦”的经济动力47-49
  • (三)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49-50
  • 五、实现“中国梦”的文化保障50-54
  • (一)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50-52
  • (二) 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52-54
  • (三) 不断充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54
  • 六、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保障54-59
  • (一) 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55
  • (二) 全面推进加快民生建设55-58
  • (三) 努力实现公平正义58-59
  • 七、实现“中国梦”的生态保障59-63
  • (一)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永续的生态环境59-61
  • (二) 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1-63
  • 第四章 主体视域中的“中国梦”63-74
  • 一、实现“中国梦”的主体63-69
  • (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63-64
  • (二)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64-65
  • (三) 发挥主体作用弘扬中国精神65-67
  • (四) 凝聚人民力量67-68
  • (五) 牢固树立“实干兴国”的理念68-69
  • 二、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69-74
  • (一)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70-71
  • (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71-74
  • 第五章 实现“中国梦”的障碍及破解之策74-92
  • 一、实现“中国梦”的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及破解之策74-77
  • (一) 我国现阶段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74-76
  • (二) 破除自然生态环境制约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76-77
  • 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生态制约及破解之策77-80
  • (一) 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政治生态障碍77-78
  • (二) 净化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78-80
  • 三、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文化生态制约及破解之策80-83
  • (一) 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文化生态主要制约因素80-81
  • (二) 破解思想文化生态制约的对策分析81-83
  • 四、实现“中国梦”的主体素质制约及破解之策83-85
  • (一) 实现“中国梦”的主体素质方面制约因素83-84
  • (二) 提升实现“中国梦”主体素质的对策分析84-85
  • 五、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制约及破解之策85-92
  • (一) 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主要障碍85-87
  • (二) 扫除障碍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87-88
  • (三) 努力让“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88-92
  • 结语92-95
  • 参考文献95-100
  • 致谢100-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六大挑战[J];党建;2012年07期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罗振建;;深入研究中国梦的思想体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林怀艺;;“中国梦”视野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东南学术;2013年05期

5 韩玉贵;安秀伟;;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理论学刊;2009年12期

6 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资金星;资金议;;试析“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于铭松;;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J];民主与科学;2012年03期

9 柴尚金;;中国梦与中国精神[J];红旗文稿;2013年10期

10 姜玮;;“中国梦”的世界属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854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ishidongtai/854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