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库朗热的《古代城邦》

发布时间:2018-03-13 10:49

  本文选题:库朗热 切入点:古代城邦 出处:《古代文明》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库朗热的《古代城邦》在国内古典学领域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尽管是一部名著,但它依据的史料和得出的结论已不被当代古典学者所承认。《古代城邦》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古典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密切联系的产物,二者讨论着相同的问题,遵循着相似的研究范式。因此,今天我们阅读库朗热《古代城邦》的意义不是摒弃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古典学研究中的运用,而是通过回溯源头的方式,重新强调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Kurangge's "Ancient City-State" has attracted som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classical science in China. Although it is a masterpiece, However,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conclusions it is based on are no longer recognized by contemporary classical scholars. In 19th century, the ancient city-state was the product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class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studi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19th century, and the two discussed the same problems. So what we're reading about today is not the use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classical studies, but rather the way we look back at the source. Re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the two.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125;K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小枫;;施特劳斯与中国:古典心性的相逢[J];思想战线;2009年02期

2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刘小枫;;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孔博瑜;;古典哲人与现代知识分子——兼及列奥·斯特劳斯(Leo Strauss)的古典文本解读观[J];大舞台;2011年10期

2 张云霞;;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思维方法论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刘磊;;从古朗士《古代城市》看古史研究的私有财产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高山奎;;施特劳斯与中国问题——兼论中国“施特劳斯现象”的理论缘起、实践效应及其评价[J];理论探讨;2013年02期

5 李彬;;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点再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肖剑;;经典与口传:当代诗学冲突中的荷马诠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郎维伟;中国彝族人类学影视片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户晓辉;人类学与文化互渗研究──关于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新疆当代文化的一些断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黄淑娉;批判地继承 积极地创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J];东南学术;1998年05期

5 守永;长江三峡淹没区人类学调查及古今文化关联性研究的进展[J];民族艺术;1998年01期

6 W.高斯密,张海洋;论人类学诸学科的整体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卜彤,闵红云;高校民族学人类学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思想战线;2002年04期

8 肖伟胜;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评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4期

9 陈庆德;人类学生态分析聚焦的问题本质与涵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李凤双;;论端木蕻良小说中的土地情结[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红;谢薇;;民族医学的研究应该具有人类学的眼光和胸怀——民族医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浅谈[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章程[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泠泠;;人类学的视角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4 吴长初;王岐本;冯声麒;;对秦俑上肢动态的人类学观测[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关于增补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的决定[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杜发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大鸣教授在庆祝会上的发言[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顾问名单[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代表团;;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2002年东京中期会议情况报告[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大呜;;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黄凤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宜安 杨孔炽;加强人类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3年

2 黄剑波 雷亮中;人类学新知[N];人民日报;2003年

3 张庆宁;理解生命 欣赏生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石峰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汉人民间“神灵”的人类学解释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富晓星;人类学著作露出新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何贝莉;从“他者”出发研究“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张继焦;人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再度引起欧洲学界的关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何星亮;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9 记者 陈湘;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总结表彰会在昆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记者 李沙青;主题:民族学与人类学[N];云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辉;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罗秋立;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人类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5年

4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6 褚潇白;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7 纪峗;慧皎《高僧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魏东;新疆哈密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人种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飞;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谢林轩;越南义谱会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3 李飞;美丽的诠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淑莉;沈从文原始主义创作倾向的人类学阐释[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6 迟彦艳;中国成年男性人体皮肤汗腺和毛囊的分布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7 郭红;建筑原型的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刘晓梅;当代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D];四川大学;2006年

9 肖宝凤;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10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6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06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d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