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
本文选题:亚美尼亚 切入点:奥斯曼帝国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915-1917年发生于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大屠杀以及此后发生围绕此次大屠杀而展开的种种国际关系事件。本文分析了在当时的背景下亚美尼亚大屠杀发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的、宗教的、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并在亚美尼亚建国后有关大屠杀问题发生的种种国际纠纷。围绕亚美尼亚大屠杀,有关各方包括土耳其、亚美尼亚、美国、欧盟各方所持意见及态度都是本论所要讨论的问题。亚美尼亚大屠杀对于土耳其加入欧盟、亚美尼亚解决与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以及美国、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问题和伊朗在中东国际关系上的立场、作用都有一些探讨。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势力的相对增长,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如何增强中国在包括复杂的中东问题在内的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中的具有建设性的影响力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将曾经备受忽略的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做了一个比较全方面的浅析,将国际关系中的比较容易受忽视的历史事件——亚美尼亚大屠杀呈现于人们面前,起到给当代的人们一个警示的作用。本文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民族问题并结合中国当代的民族问题也进行了一个浅析,并将历史事件的影响扩展到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当中,避免历史重演。 本文的新意在于从研究中东方向的角度并结合当前的土耳其入盟、伊朗核问题、纳-卡冲突问题去剖析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事件。
[Abstract]: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Armenian massacre in the Ottoman Empire from 1915 to 1917 and the subsequent eve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urrounding the massacre. The causes of the sub-massacre, These include historical,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other factors, as well as various international disputes over the Holocaust since the founding of Armenia. The parties concerned include Turkey, Armenia,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the Armenian Holocaust. The views and attitudes of all parties to the European Union are the subject of discussion. The Armenian Holocaust is a matter for Turkey's accession to the EU, for Armenia to resolve the Nagorno-Karabakh problem with Azerbaijan and for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s interes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ran's position and ro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have been discussed. With the relativ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China's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role of China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 also growing, and a brief analysis of how to enhance China's constructive influence on major international issues, including the complex Middle East issue, has also been made.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nce neglected Armenian Holocaust, and to present the Armenian Holocaust, a relatively neglected historical eve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peopl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ontemporary ethnic problems in China. And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ev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avoid a repeat of history. The new idea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Armenian genocid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udy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and combining the current Turkish accession,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and the Naqqa confli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3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慧媛;大屠杀与成理爱情故事的逻辑悖理何在?——为影片《南京大屠杀》的导演说几句公道话[J];电影评介;1996年06期
2 吴晓东;“记忆的暗杀者”[J];读书;2000年07期
3 史洛;大屠杀之夜的《报告》[J];档案与史学;2002年02期
4 经盛鸿;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J];江海学刊;2004年05期
5 沙蕙;;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祭——《卢旺达饭店》观影笔记[J];天涯;2006年01期
6 孙克复;旅顺大屠杀惨案新证[J];清史研究;1994年04期
7 梵璎;又见“鬼子兵”[J];中国戏剧;1999年05期
8 Ken Scarlett,万华;承载历史伤痛的创作──二战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作品巡视[J];美苑;2001年01期
9 孟樵;读者来信[J];炎黄春秋;2004年04期
10 翟宇;彭勃;;卡廷森林大屠杀[J];百科知识;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玉玲;;日本帝国主义对辽宁人民大屠杀的暴行[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李蕊珍;;震惊淞沪的日军青东大屠杀以及抗日军民的殊死斗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沈定平;;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5 李天锡;;从泉州侨乡族谱看海外华侨的不幸遭遇[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幻洲;;五卅情缘[A];老兵话当年(第十辑)[C];2006年
7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明贤;;传统规则的现代化尝试:伊斯兰法律的法典化[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徐晓望;;汤因比的儒学观及和谐世界的构建[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傅波;;平顶山惨案与日本的罪责意识——平顶山惨案72周年祭[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湘江;潘基文:努力宣传“人人享有尊严和公正”[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杨志望;安理会谴责刚果(金)大屠杀[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丁喜刚;卢旺达总统指责西方对大屠杀袖手旁观[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刘滢;“大屠杀”议案引发美土外交战[N];工人日报;2007年
5 邵馨莲;大声念出遇难者名字,以色列以此不忘纳粹暴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任意;大屠杀中诞生的音乐:60余载后再品生命咏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赵卓昀;伊朗总统:有人不让我去看世界杯[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柏林开建“大屠杀纪念碑林”[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62年后,大屠杀幸存者机场重逢救命“天使”[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郑汉根;让学生知道大屠杀历史[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3 王三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1809-1938)[D];西北大学;2005年
4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平;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7 朴玉;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吴传华;中东领土与边界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丽丽;亚美尼亚大屠杀问题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朱祥;试析1915-1917年亚美尼亚大屠杀及其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3 韩国旭;奥斯曼帝国马赫穆德二世改革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马一笑;奥斯曼帝国的非穆斯林商人群体[D];山西大学;2011年
5 鲁能;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少数族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樊为之;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军事与政治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7 张剑;阿卜杜·哈米德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危机[D];山西大学;2010年
8 叶亢;奥斯曼帝国奴隶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郑锋;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外交选择与政策转变[D];山西大学;2008年
10 邹芝;英国绥靖政策再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75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7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