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美关系的心理文化学解读
本文选题:国际政治理论 切入点:日美关系 出处:《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被美军占领初期所形成的美主日从关系,成为战后日美关系的原型。1960年以来,日美谋求发展全面伙伴关系,但美主日从关系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现实主义理论强调的"权力"并非形成这种日美关系的唯一动力,在心理文化学看来,日美基本人际状态的差异才是战后日美间亲子模式下从属式依赖关系的根本原因。
[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Japanese-Japanese relationship formed in the early day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by the US military became the prototype of Japanese-US relations after the war. Since 1960,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ought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but the US-Sunday relationship has not changed substantially.The "power" emphasized by realism theory is not the only motive force to form this kind of Japanese-American relationship. In the view of psychological cultu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basic interpersonal state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subordinate dependence under the parent-child model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ar.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分类号】:K153;D871.2;D8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会鹏;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二[J];当代亚太;1996年04期
2 梁志明;;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越南抗美战争30周年胜利纪念[J];东南亚研究;2005年06期
3 冯昭奎;日美关系:从战后到冷战后[J];美国研究;1996年03期
4 张宝珍;;评日美伙伴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Z2期
5 刘世龙;日美关系的两个周期[J];日本学刊;2002年03期
6 尚会鹏;;“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J];日本学刊;2006年03期
7 尚会鹏;;日本社会的“个人化”:心理文化视角的考察[J];日本学刊;2010年02期
8 尚会鹏;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与日本人和日本社会[J];日本学刊;1997年01期
9 游国龙;;序列意识与大东亚共荣圈——对二战时期日本国家行为的心理文化学解读[J];日本学刊;2013年02期
10 田文林;郭襄平;;伊拉克:美国的另一个越南?[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李斌;;欧债危机与欧洲货币一体化:基于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单飞跃;肖顺武;;市场极端主义的经济法矫正研究——基于经济法与民商法功能互补的视角[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5 于洪波;新世纪日本国家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王润斌;熊晓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历史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桂花;;国际货币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21期
8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9 张丽华;;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国家主权[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10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陈瑶华;;“间意识”与日本人的人际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价值分析与国家利益的调整——基于国际制度合作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刘志国;;积累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波动[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向丽华;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D];南开大学;2010年
7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崔海波;“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中国与国联的交涉[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常笑;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9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子立;;国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评《国际关系的文化理论》[J];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02期
2 尚会鹏;;“伦人”与“服国”——从“基本人际状态”的视角解读中国的国家形式[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4期
3 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02期
4 游国龙;;模因学与温特建构主义进程理论——文化选择的剖析与探讨[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3期
5 尚会鹏;;“和谐”与“伦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心理文化学角度的探讨[J];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02期
6 赵京华;;“近代的超克”与“脱亚入欧”——关于东亚现代性问题的思考[J];开放时代;2012年07期
7 尚会鹏;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浅析[J];日本问题研究;1997年01期
8 尚会鹏;;“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J];日本学刊;2006年03期
9 尚会鹏;;论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文化特点[J];日本学刊;2007年02期
10 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菊与刀》与《家元》为例[J];日本学刊;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锦葵;试论战后日美关系的演变[J];日本研究;2001年01期
2 潘德昌;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研究述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孟明铭;;试论日美“帕奈号”事件对两国关系之影响[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5期
4 刘世龙;;日本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J];日本学刊;2006年05期
5 朱涓;;试论第三次日英同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安成日;论佐藤内阁时期的日美关系——从依附走向相互依存[J];史学集刊;1998年03期
7 刘自强;;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常云平,傅敏;20世纪90年代日美矛盾和摩擦加剧的原因[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隋淑英;;片山内阁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原型的构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10 隋淑英;;1950年池田勇人访美在旧金山媾和中的作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畅;偷袭珍珠港:日本媒体的“迷魂阵”[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张绍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当前日本的冷战史研究概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咏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与日本劳资关系的重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贞;欧洲一体化启动阶段的美国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杨;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1941年日美谈判进程及破裂原因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亦男;日美安保体制的演变[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淑芬;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洋;越南战争时期的日本外交(1965-1975)[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晓玉;岸信介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第一次修改[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芳;日美东亚争夺的十年[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冰;冷战时期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非;从明治四十年国防方针到大正七年国防方针[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章扬东;文化:后冷战时代认同与冲突的焦点[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梅莹;利益、认同与美土战略同盟关系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8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0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