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苏联反犹政策举隅:以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为中心
本文选题:冷战时期 切入点:苏联 出处:《世界民族》2012年03期
【摘要】: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是冷战时期苏联反犹政策的典型案例之一。当时苏联国内的许多反犹案件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解密的苏联历史档案表明,在美苏冷战达到第一次高潮之际,苏联当局精心策划此案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消灭苏联社会的犹太精英,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被视为"第五纵队"的整个苏联犹太民族。这一案件充分暴露了反犹主义传统在苏联社会的流毒之深,成为苏联犹太人后来大量移民国外的重要因素之一。
[Abstract]:The case of Jewish anti-fascist committee is one of the typical cases of Soviet anti-Semitism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Many anti-Semitic cases in the Soviet Union were inextricably linked to them.The newly declassifie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the Soviet Union show that,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climax of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Soviet authorities carefully planned the case not only to destroy the Jewish elite of Soviet society.And directed directly at the entire Soviet Jewish nation, regarded as the Fifth column.This case fully exposed the poison of anti-Semitism tradition in Soviet society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Soviet Jews emigrated abroad.
【作者单位】: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陕西师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苏联政府对犹太人政策研究(1941—1953)”(项目号:10SZD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5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君;国内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恢复印支和平问题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3年08期
2 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5期
3 刘家钦;毛泽东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的国际因素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4 郝宇青;合法性:苏联剧变的一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吴恩远;;再谈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思潮[J];世界历史;2006年02期
6 孙泽学,唐年新;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高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徐晓霞;李福坤;;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条件和渊源[J];理论月刊;2006年02期
9 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华;赫鲁晓夫与1956年匈牙利事件[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郝宇青;倪稼民;;对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再生产问题的反思[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伟;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的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游战洪;科学家与国际政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8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新;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苗正达;俄罗斯社会变迁中的宪政逻辑[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任俊伟;苏共领袖非理性更替的考察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武崇申;美国与猪湾事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晓刚;苏联共产党理论建设的失误及启示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5 宋晓东;5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越南抗美救国战争[D];郑州大学;2004年
6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7 李鹏;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中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陈士;挑战者亦或应战者[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运平;试论毛泽东的外交思想[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翔;王学礼;;苏联在二战战俘遣返问题上的三重考量(1945~1956)[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2 冯志伟;;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南非种族政策[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3 汪诗明;;《澳新美同盟条约》对新西兰外交和防务政策的影响——基于冷战时代的考量[J];史学集刊;2011年05期
4 李侨;;抗战中,苏联在新疆建立航空制造厂[J];档案春秋;2011年07期
5 张惠民;;关于苏联出兵东北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08期
6 徐辉;;死于青春 献给那些年轻的苏联英雄们[J];现代兵器;2010年09期
7 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8期
8 戚尔达;;冷战时代美国核威慑战略演变与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9 谢华;;经济外交与冷战史研究新视野[J];史学集刊;2011年05期
10 刘自强;;美国对日政策调整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栾景河;;国家利益的抉择——从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事件看苏联1949年对华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吴非;;苏联解体与媒体转型[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英;;冷战起源时期的苏联之朝鲜政策研究——俄罗斯及中亚朝鲜学研究分析[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Е.А.别洛夫;С.Г.卢加宁;陈春华;;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蒙古问题的论点[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5 拉·乌·尤素波夫;丁一成;;中亚回族的商业活动[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孙若彦;;论拉美的反美主义[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元宫;;苏联顾问与斯大林模式移植东欧[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和;前苏联时期的东进战略[N];西部时报;2006年
2 石卫兵 肖卫平;潜艇突击——引发三国被兼并[N];中国国防报;2008年
3 鲁道夫·瓦格纳;处理过去的阴影:国家的责任(下)[N];南方周末;2005年
4 刘向;冷战时期有125人因穿越柏林墙而死[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雷炎 魏庆;双面间谍曾给苏联沉重一击[N];中国国防报;2010年
6 王成;损失惨重却为何未获赔款?[N];协商新报;2005年
7 李同成;风风雨雨列宁墓[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刘畅;入侵苏联:德国媒体的惊天骗局[N];中华新闻报;2005年
9 吴铮;“与东德法律相悖”的“格杀勿论令”被证实[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方亮;命运的森林[N];中国经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师建军;苏联特殊移民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华;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外交研究(1947-1969)[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6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9 纪胜利;美国对芬兰政策研究(1945-1960)[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冷战时期软势力范围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喜;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与土耳其关系[D];西北大学;2007年
3 梁中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金哲;战后初期苏联维护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冰;冷战时期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伊珊;从冷战时期罗美关系浅析罗马尼亚外交特点[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丽琴;论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中美意识形态因素(1949-1972)[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毅;遏制战略下的美国对外援助:1947-1974[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展萍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与土耳其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曾贝;冷战时期中美巴关系初探(1947-1971)[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8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1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