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传统与西化在俄国农村的交锋——18~19世纪中期俄国的“士兵妻子”与农村服兵役家庭

发布时间:2018-04-06 22:04

  本文选题:彼得一世 切入点:西化改革 出处:《史学月刊》2012年10期


【摘要】:彼得一世参照西欧制度创立正规军,实行征兵制后,一个特殊群体——"士兵妻子"——开始迅速扩大。她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甚至曾是农奴,然而一旦成为"士兵妻子",就跟丈夫一起晋升为免税免劳役的军人阶层。从此,"士兵妻子"的身份将纠缠她的一生及其子女。她们的身上集中展现出在转型社会下改革所引入的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性,她们既无法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几乎享受不到"自由身份"带来的益处,反而成为农村妇女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一群人。她们是生硬套用外来制度于俄国传统社会后的牺牲品。她们的不幸命运预示出即使俄国的农奴制被废除,社会的分裂仍难以消弭。这同时也是改革者忽视国家传统的载体即人民大众的需求所造成的恶果。
[Abstract]:After Peter I established the regular army by referring to the Western European system and conscribed, a special group-the "soldier's wife"-began to expand rapidly.Most of them came from rural areas, even serfs, but once they became "soldier wives," they were promoted with their husbands to the tax-free military class.From then on, the identity of the "soldier wife" will haunt her life and her children.Their concentration show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roduced by the reform in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They can neither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nor enjoy the benefits of "free identity".Instead, it became the most miserable group of rural women.They were victims of the rigid application of foreign institutions to the traditional Russian society.Their unfortunate fate foreshadowed that even if the serfdom of Russia were abolished, the division of society would not be eliminated.It is also a consequence of reformers' neglect of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carrier,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12YJA770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512;E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陈金锋;;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英格兰社会内部变革[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3 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昌晶华;试析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根源及其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1年01期

5 王晋新;十六、十七世纪世界文明发展大势[J];东方论坛;2004年06期

6 叶本乾;;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均衡性分析:三维视角[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7 王桂生 ,胡宗斌;政治制度化与俄罗斯总统制[J];俄罗斯研究;1996年06期

8 吕晶华;试析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根源及其影响[J];俄罗斯研究;2000年04期

9 张乃和;论近代英国版权制度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4年04期

10 孙光妍;马金芳;;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及法治的缺失[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2 刘守刚;西方立宪主义传统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3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4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5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青林;宪法概念演进的宪政史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宗华;18世纪俄国改革与贵族[D];武汉大学;2005年

8 姜海川;金融结构演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邓晓臻;社会分层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陈颐;腓力四世到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法律与国家建构[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金芳;国家/社会视域下的行政法理论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徐震宇;中央与限权[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赵煦;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常辉;共和政体与封建主义:传承还是断裂?[D];山东大学;2005年

5 荆喜双;斯大林时期苏联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问题初探(1924-195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雪;建构我国社会行政的理论体系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唐艳凤;浅析19世纪下半期俄国中部黑土带的农村经济[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斌;近代早期英国贵族财富构成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于明;爱德华·柯克爵士与英国法学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赵相群;1689—1722年俄中经济文化交往及其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宝林;;承上启下的37年——论1725~1762年俄国的对外政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雷丽平;;9~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和俄国农民问题概论[J];俄罗斯学刊;2011年02期

3 杜启荣;;天气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十大事件[J];奇闻怪事;2011年07期

4 王晓菊;;近年国内的俄罗斯史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5 侯立;;沙皇俄国与欧洲霸权——读《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葛新生;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的俄国[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葛新生;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频繁的对外战争[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蔡耘;国境以北的双城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李秉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向西方学习[N];中国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宗华;18世纪俄国改革与贵族[D];武汉大学;2005年

2 许金秋;俄国国家机构和官员制度(19世纪-20世纪初)[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孟祥民;彼得一世时期的世俗教育[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莉;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戚国华;18世纪初中俄外交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石月;试论俄国1804年大学章程[D];吉林大学;2007年

5 曹璐;论革命前俄国地方管理体制[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薇;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华;俄国募兵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凯;沙俄时期俄国海洋扩张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潘茂娟;论弥赛亚与苏(俄)的兴衰[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9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19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