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20世纪中后期美国对奥加拉拉含水层的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23:10

  本文选题:美国 + 奥加拉拉含水层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美国西部,水是最珍贵的资源,美国西部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开发、争夺与保护水资源的历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地表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逐渐转移到丰富且廉价的地下水。美国高地平原作为灌溉农业的典型,奥加拉拉含水层在20世纪彻底改变了美国高地平原的农业及工业发展状况。然而,在高地平原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地下水开采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了奥加拉拉含水层面临枯竭的局面。因此,联邦和各州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基于美国西部水资源开发的历史现状,本文选取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西部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管理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文章系统阐释该地区在农业灌溉迅速发展时期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急剧下降背景下,联邦政府以及各州对其地下水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贡献。根据该研究思路和逻辑,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采用综合梳理的方式,阐释了20世纪中后期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管理研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奥加拉拉含水层的概况及其自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末水位变化状况,为下文对地下水管理的叙述提供铺垫。第二章从联邦政府层面出发叙述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联邦对奥加拉拉含水层的管理措施,包括设置管理机构、出台相应法律以及相关技术开发,体现了水资源管理与国家政治以及科技进步的密切关系。第三章从地方层面出发探究各州政府在奥加拉拉地下水管理中的作用。该部分以德克萨斯州为例详细梳理奥加拉拉含水层地方管理的历史演进。同时,该部分对各州地下水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以及地下水保护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在联邦不断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大背景下,各州对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的管理依据自身经济及地下水资源现状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点体现了水资源管理与地方发展的密切关系。结论部分对20世纪中后期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管理进行综合的评析。总体来说,美国自20世纪中期开始经过联邦、地方政府的不断努力,试图寻找一条水资源、人和经济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然而,美国对奥加拉拉含水层的管理和保护起步较晚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美国传统消费主义的禁锢,因此在其管理过程中不能尽其所能。随着美国环保运动的不断发展,环境资源保护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制约作用。鉴于水资源问题是困扰高地平原未来长久繁荣的最主要因素,未来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式必将不断趋于完善。环境资源保护是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问题,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的范畴。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超越学科间的狭隘界限,从更深层次挖掘资源管理模式和理念的本质。因此,以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梳理高地平原地下水管理本身的发展过程,从环境史研究的角度深入挖掘奥加拉拉含水层管理的历史过程,是建立人、地下水、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探寻人类文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Abstract]:In the 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 water is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 , and the western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said to be a history of development , competi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 In this paper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roundwater management in highland plain is reviewed ,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of Ordovician aquifer is explored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 It is a new way to establish human , groundwater and economic harmonious development , a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nat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41.8;K7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安,陈文;甘肃省地下水管理现状浅析[J];发展;2001年S1期

2 E.Braune,Y.Xu;南非地下水管理的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1期

3 E.Braune,徐永新,胡瑾;南非地下水管理的广泛内容[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2期

4 赵军,贾艳红;国外GIS在地下水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和启示[J];地下水;2005年03期

5 舒艳,王红旗;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6 李鹤;刘永功;;农村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红旗文稿;2007年15期

7 ;热烈祝贺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隆重揭牌[J];地下水;2008年01期

8 雷天朝;;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30年回顾与展望[J];地下水;2008年05期

9 朱文敏;李德强;侯江涛;;地下水管理模型进展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9年01期

10 ;陕西省地下水工作会在西安市隆重召开[J];地下水;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昌硕;徐澎波;;南方地下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2 成新;陈荷生;;太湖流域地下水与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徐照彪;;关于我市地下水管理工作的思考[A];武汉市第三届学术年会——两型社会与水生态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许立燕;;地下水远程监测系统——动态监测技术[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5 王浩;;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6 李明良;任印国;王春泽;;地下水自动监测管理系统示范区建设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暨2006年水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水文水资源新技术应用)[C];2006年

7 ;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A];第二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韩瑞光;;加强海河流域地下水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赵静珍;朱锡冰;;京津唐地区水资源政策评价与分配模型[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6号)[C];1990年

10 王振龙;鲁程鹏;刘猛;;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概念与评价方法研究[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炜;《云南省地下水管理办法(草案)》听证会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2 金卓颖;贵阳加强地下水管理[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记者 张立 范建勇;汪民:地下水管理应坚持“人水和谐”理念[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郝银凤 许瑞;水务部门多举措贯彻落实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N];乌海日报;2013年

5 吴铭;专家对地下水管理进言[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记者 赵应繁;武汉市有了地下水管理办法[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李贵宝;韩国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6年

8 记者 秦延安;陕西地下水实行统一监管[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史蒂芬·福斯特;亚洲地下水面临考验[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10 胡彩丽;武汉七类地区禁采地下水[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平;地下水管理模型中互馈协变关系理论和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3 谢洪波;焦作市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及污染预警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吴彬;石河子市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水环境效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艳;干旱区地下水文生态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程卫国;变化条件下吉林西部地下水的模拟与管理[D];吉林大学;2015年

7 方晶晶;河北平原邯郸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多元素同位素及微生物(E.coli)示踪[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于福荣;含有协变量的地下水动态规划管理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艳竹;基于数值模拟的长期气候条件下华北平原地下水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凯伦(Zhang Kellen);耦合地下水与主体模型的黑河水—经济交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梁健;马海盆地钾矿生产性引水对流域地下水的影响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徐宗达;不确定条件下地下水石油污染物萘修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5 孙骁磊;银北井渠结合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拟及优化配置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6 刘博洋;地下水开采及人工回灌对地下水响应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王浪;采动影响下谢桥煤矿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及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赵泓漪;地下水信息管理与模拟预测系统[D];天津大学;2014年

9 白杨;农田土吸附/解吸氮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10 王新星;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33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33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