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态度分析——以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为例
本文选题:缓和 + 美国外交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08期
【摘要】:20世纪70年代,作为冷战期间美苏缓和的重要标志之一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SCE)在缓和的大背景之下被提出、酝酿直到成功召开。对于欧安会议,美国政府在谈判初期基本上将其视为西方在全球政治谈判中对苏联所做的一个让步,因而对此并不关注。但到了谈判后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美国的政策开始改变,逐步采取了强硬的谈判立场。与此同时,在两年半的谈判历程中,与会国之间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涉及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欧安会议又成为这一时期各国进行辩论与谈判的舞台。本文将通过对欧安会议期间美国政府决策的研究,来探讨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
[Abstract]:In the 1970s, the 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CSCE),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of US-Soviet detente during the Cold War, was put forw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tente and was conceived until it was held successfully.For the European Security Council, the U.S. government initially largely saw it as a concession made by the West to the Soviet Union in global political negotiations, and was not concerned about it.However, in the late stage of negotiation, due to the chang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American policy began to change and gradually adopted a tough negotiating position.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wo and a half years of negotiation, the conflicts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make the European Security Conference become the stage of debate and negotiation in this perio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European Security Conferenc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核武器与战后国际关系”阶段性成果,项目号为08JJDGJW265
【分类号】:K7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仝晔,王继东;论威尔逊主义及其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帆;50年代初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及外交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邢悦;对外决策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论坛;2002年06期
4 门洪华;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5期
5 门洪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01期
6 谢先泽;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透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周竹梅;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原因浅析[J];昆明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刘国柱;和平队与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沈志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J];历史研究;1994年05期
10 崔丕,侯文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淑云;单极霸权——20世纪美国国策强度的三次提升[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伟;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的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芝平;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在北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6 江涛;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建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7 张屹峰;肯尼迪政府的“中国观”与对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詹德斌;后冷战时代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侯锐;美国战略核导弹历史与冷战进程研究(1945-1968)[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伟;浅析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因素[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2 佟娜;1961—1963年美国和加拿大核武器摩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龙桦;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5 王冰;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一体化政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勇;从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看杜鲁门时期的对外援助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菅广峰;中美缓和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茚;论网络时代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D];吉林大学;2005年
9 许秀梅;论美国新干涉主义及其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余妮;二战与美国国家战略目标[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峰;;冷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杨捷;;美国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有关核问题的决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李剑鸣;滕延海;潘洁;郑启芬;;近五年国内美国史研究概述[J];世界历史;2011年02期
5 牛大勇;;缓和的触角还是冷战的武器?——析60年代初美国对华粮荒决策[J];晚霞;2011年13期
6 李辉;;《时代》中国系列(24) “中国通”的历史尴尬[下][J];文史参考;2011年09期
7 谢华;;经济外交与冷战史研究新视野[J];史学集刊;2011年0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德;;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独立与“两个半球”理论的形成[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魏红霞;;美国对古巴的公众外交及其效果评估(1959年至今)[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汤耀国;《震撼世界的十天》报道始末[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陈肇祥;合成石油工厂骗局 终让纳粹战车瘫痪[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政;美国总统与国会的战争决策权之争[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刘文山;尼克松晚年外交战略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姚百慧;应对戴高乐主义:美国对法政策研究(1958-1968)[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莉;伍德罗·威尔逊与国际联盟[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晚清朝政(1901-1912)[D];复旦大学;2008年
7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婧;美国杜鲁门政府对意大利的政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磊;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江岩;安哥拉内战及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3 菅广峰;中美缓和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海燕;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佘玉梅;威尔逊政府阻止苏俄退出一战的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红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关系中的苏联犹太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有先;美国战后危机外交模式的建立与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8 姜杰;论布莱恩的泛美主义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宁;苏联外交与“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3-1975)[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10 许威;“波尔克先生的战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39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3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