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人和中国
本文选题:中国 + 亚美尼亚 ; 参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学界关于古代中国与亚美尼亚等中亚国家的交流历史向来鲜人问津。本文在仔细披寻语言、历法、宗教和艺术等领域史料的基础之上提出,中国与亚美尼亚之间的交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公元前夕,亚美尼亚人便在中国与罗马帝国及其继承者间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公元初期,其与中国汉朝间通过大夏王朝开始交往,这种往来至唐代得到加强,自此亚美尼亚商人的形象开始为中国所熟悉,而关于中国唐朝的地理、政治结构等的叙述也时现于亚美尼亚人的文字记载中。蒙古人征服亚美尼亚后,不仅驱动了其与中国之间的间接交流,也在大都、泉州等地形成了亚美尼亚人聚居区,这些亚美尼亚人相继大规模地皈依天主教。近代以来,亚美尼亚人沿着印度和波斯商人的足迹来到中国,在中国境内从事着贸易活动。
[Abstract]:Academic circles about ancient China and Armenia and other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xchange history has never been concerned.Based on a careful study of historical data in the fields of language, calendar, religion and ar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Armenia have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s.On the eve of AD, Armenians acted 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oman Empire and its successors.At the beginning of AD, it bega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Han Dynasty of China through the Great Xia Dynasty, which was strengthened in the Tang Dynasty. Since then, the image of the Armenian merchants has become familiar to China, and about the geography of the Tang Dynasty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o on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e Armenian written records.After the Mongolians conquered Armenia, they not only drove th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but also formed Armenian communities in Dadu, Quanzhou and other places. These Armenians converted to Catholicism on a large scale.Since modern times, Armenians have followed the footsteps of Indian and Persian merchants to China, where they trade.
【作者单位】: 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
【分类号】:K1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晓光;中东亚美尼亚问题探源[J];世界历史;1994年01期
2 大通;;诺亚方舟停靠的国度[J];商务旅行;2009年11期
3 杨也;;二十世纪三大种族灭绝之一 “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历史真相[J];文史参考;2010年06期
4 鲍里斯·叶基莫夫;姚育德;;遗产[J];国际观察;1992年04期
5 陈弘法;;《有关蒙古人的亚美尼亚文史料》[J];蒙古学信息;1985年Z1期
6 А·Г·加尔斯特扬;陈弘法;;论有关蒙古人的亚美尼亚文史料[J];蒙古学信息;1986年01期
7 陈冬颖;徐萍;;种族灭绝:亚美尼亚大屠杀[J];百科知识;2007年18期
8 陆树林;文锋;;百年悬案 骇人听闻的“亚美尼亚大屠杀”[J];环球军事;2010年01期
9 余静;;对中国歌唱家走出国门现象的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10 张二龙;;试论新时期中西艺术的交流[J];电影评介;2006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交流论文[A];2005年“南骏杯”汽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亚建;;浅谈流行元素花式纱线的分类与开发[A];第十四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春梅;;从中国传入古朝鲜的重要书籍及其对本国的影响[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前言[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1年会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程远;;在和合中寻求发展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和特色——对建筑及其文化发展的思考[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大会交流一 正电子显像[A];第七届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大会交流三 其他[A];第七届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大会交流二 实验核医学[A];第七届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大会交流三 实验核医学[A];第七届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毛行奎;张文雄;;交流斩波控制调压技术探讨[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崔成泉;走向细分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蒋萍;民资“追捧”中国艺术节[N];文汇报;2004年
3 廖君;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公开征选形象大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陆璐;形成艺术科研教育创作三足鼎立发展格局[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顾维洁;谁来赞助中国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李志勇;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在京成立[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李峰;67件千万元中国艺术品意味着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焦雯;24年前中国首次参加奥林匹克艺术节纪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陈履生;书画赝品的花样翻新有可能毁掉中国艺术的前程[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朱平;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2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琥;漆艺术的传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郭公民;艺术公共性的建构: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史论[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6 李晓燕;汉语自闭症幼儿语言发展和交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牛林;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参数预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古金茂;全数字交流短路过渡焊接系统及低热输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颖;明清音乐记录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彦;表象中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刘军;交流电致骨损伤的试验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赵祖华;BBS版面交流的话语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4 申静;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秦建伟;基于交流的电大远程教育印刷文字教材设计及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仝品生;相互适应中的意图对等[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光成;对CBA运动员交流现象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8 朱立智;宋代与东南亚的药物交流[D];暨南大学;2003年
9 张桂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肖芸;论旅游与跨文化交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6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746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