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民族历史编纂学的全球史
本文选题:民族史学 + 民族认同 ; 参考:《学海》2013年03期
【摘要】: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Abstract]:History is the key factor to construct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National history is construc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world, but European science histor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nationalis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history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Ages in Europe and rose in the saddle period of Europe in the 1750-1850.19-20 century. The historical paradigm of scientific nationalism was covered with romanticism, positivism and Marxism. Leading the worl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compila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istor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ried to criticize, replace or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nationalism. Th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a nation is constantly eroded by various cross-nati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but the nationalist paradigm does not fail, but gradually melt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religion, class and race. Some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historical compilation should prove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identity, deconstruct the standards and values beyond history, and resist the distasteful links in nation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德国鲁尔大学社会运动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1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保巍;;走向“文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J];浙江学刊;2007年03期
2 李学保;;民族认同、族裔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冲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3 吴素梅;;荷马时期古希腊人的民族认同[J];民族论坛;2011年02期
4 杜书瀛;再说全球化[J];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
5 稂宁;;论“二战”前德国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兼论阿伦特的民族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唐书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欧洲文化认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詹真荣;;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民族主义倾向的历史回顾[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2期
8 余建华;;民族认同与南斯拉夫民族危机[J];世界历史;2006年05期
9 张智;;法国启蒙运动与旧制度后期的民族主义话语[J];浙江学刊;2007年03期
10 王宇博;;剖析19世纪澳大利亚民族认同[J];世界历史;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罗敏;;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的认知与实践(1942~1946)[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金希教;;韩国的中国观及其保守的历史[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李达三;;甘地是应该肯定的历史人物[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6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苏智良;;“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范宏伟;;缅甸奈温军政府的合法性诉求与华人政治地位[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魏弥贤;;利格尼茨与蒙古人(英文)[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10 王新生;;战后初期东亚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民族主义”的主要类别及内容(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李世安;从民族主义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李秉忠;巴尔干民族起义与现代土耳其的兴起[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于福坚;大国之殇:苏联解体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李世安;警惕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N];光明日报;2005年
7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文明、民族、国家:流动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毕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犹太人如何书写巴勒斯坦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黄艳红;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民族的诞生[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世科;葛新生:苏联剧变研究中的若干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5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东波;从帝国到国际共同体[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吴素梅;古希腊民族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辉;苏丹内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周承;冷战结束前后以色列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孟君;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民族政策[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然;暹罗华侨教育与民族认同(1912-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侯轶杰;加拿大民族认同的形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慧;民族主义与近代德国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勇;民族主义与新加坡现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振鹏;18-19世纪爱尔兰天主教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顾文浩;近现代资本主义与世界大战的起源[D];苏州大学;2006年
8 岳志强;马库斯·加维黑人民族主义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冯映宇;从德国思想史的嬗变看默克尔政府的“价值观外交”[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芬;新加坡独立之初外资政策的转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22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2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