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研究(1987-2007)
本文选题:“西藏问题” + 美国国会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摘要】: “西藏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87年以来,美国国会逐渐超过行政部门成为干涉中国西藏事务最为活跃的主体。本文以美国《国会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国会涉藏立法和其它干涉活动进行细致地梳理,试图对1987—2007年间美国国会干涉西藏事务的演变轨迹进行历史分析,进而揭示该过程对美国西藏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 除前言及结语外,本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分析了美国国会干涉“西藏问题”的缘起。近代以来,历届美国政府的西藏政策为国会介入西藏事务提供了历史铺垫。从西藏叛乱到拉萨骚乱前后,美国国会对西藏事务的干涉在不断升级,即从个别议员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逐渐发展为利用“西藏人权问题”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第二章着重探讨了第100—101届国会期间美国国会干涉西藏事务的早期立法活动。以众议院第2476号议案为起点,国会开始通过立法手段插手西藏事务,其立法活动的目标是将美国对华政策与“西藏问题”挂钩。其立法内容主要包括以“西藏人权问题”为借口“制裁”中国和援助达赖集团。在此过程中,美国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关于“西藏问题”的立法活动。受“新干涉主义”思维驱动,美国国会干涉“西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老布什政府。美国国会在最惠国待遇问题、“西藏历史地位”以及“西藏人权”等问题上通过了一系列干涉西藏事务的决议案。 第四章探讨了世纪之交美国国会对西藏事务的新干涉。进入新世纪,国会对西藏事务的干涉呈现出常态化和机制化的新特征。《2002年西藏政策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国会涉藏立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论文的结语部分剖析了美国国会干涉西藏事务的深层原因,包括:“天定使命”情结、意识形态、国家利益、议员自身原因及其“西藏观”的偏误。国会运用立法权、拨款权、听证会等主要途径对美国政府的西藏政策施加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美国国会干涉西藏事务还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它不仅使美国对中国所谓“侵犯西藏人权问题”的指责长期存在,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达赖集团在国外的分裂活动。
[Abstract]:"Tibet issu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ino-US relations. Since 1987,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as gradually surpassed the executive branch to become the most active subject of interference in China's Tibet affairs. Based on the original archival docu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Recor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American Congress's intervention in Tibet affairs from 1987 to 2007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egislation and other interference activities of the Congress concerning Tibet. Furthermore, it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is process on American Tibet polic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US Congress in the Tibet issu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Tibet policy of successive American governments has provided a historical basis for Congress to intervene in Tibet affair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bellion in Tibet and the riots in Lhasa, the US Congress's interference in Tibet affair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scalating, that is, from the separatist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 members supporting the Dalai clique to the use of the "Tibet human rights issue" to directly interfere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arly legislative activities of the US Congress interfering in Tibet during the 100-101 Congress. With House bill 2476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gress began to intervene in Tibet affairs through legislative means, and its legislative activities aimed to link the US policy towards China with the "Tibet issue." Its legislation mainly includes "sanctions" against China and assistance to the Dalai clique under the pretext of "human rights in Tibet." In the process, the American media played a role in fuelling the flames. Chapter three describes the legislative activities of the US Congress on the Tibet issue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Driven by neo-interventionism, the U.S. Congress interferes with the Tibet issue in scope and depth beyond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The US Congress passed a series of resolutions to interfere in Tibet's affairs on the issues of MFN status, "historical status of Tibet" and "human rights in Tibet."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new intervention of the US Congress in Tibet affairs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intervention of Congress in Tibet affairs presents a new characteristic of normality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Tibet Policy Law of 2002 marks a new stage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concerning Tibe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ep reasons why the US Congress interferes in Tibet affairs, including the complex of "destiny and mission", ideology, national interests, the reasons of the congressman and the bias of the "view of Tibet". Congress exerts legislative power, appropriation power, hearing and other main channels to exert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US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US Congress in Tibet affairs has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Sino-US relations. It has not only perpetuated US accusations of "violating human rights in Tibet". It also greatly encourages the Dalai clique's separatist activities abroad.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71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长青;;试析1943年美国国会与政府在UNRRA协定上的冲突与妥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姜钦峰;付业兴;;勇敢的心[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9年07期
3 项飞;;战争债券与美国的战争筹资[J];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04期
4 杨健;简议美国国会对总统的弹劾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5 陈新;;声震美国的中国男孩[J];独生子女;2002年03期
6 陈新;;声振美国的中国男孩[J];世纪行;2002年01期
7 杨帆;;在美国做国际访问者[J];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09期
8 丁孝文;;见证美国国会(连载之十四) 绯闻丑闻龌龊事[J];对外大传播;2005年04期
9 滕海键;;略论美国现代史上的三次环保运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王芳;;达赖集团与美国国会之间的关系[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高鹏;;试论美国国会有关《莫雷尔法案》的辩论主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赵国军;;美国国会对印度国家形象的认知变迁及其动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王驹;;美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管理与进展[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4 谭文雄;刘碧云;陈富强;;美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借鉴的文献综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5 陈功;;从Fast-track到TPA——美国“府会”外贸决策权之制约平衡[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王世进;许珍;;美、英两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谭文雄;刘碧云;陈富强;;美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借鉴的文献综述[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康健;;约翰逊总统要求国会通过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徐人仲;;“法轮功”邪教为何得到美国青睐?[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甄艳华;;“自然诗人”,独辟“新”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周良;避免闹“钱荒” 白宫再促国会提高国债限额[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刘晶;美征兵频用“非常手段”,引起国会关注[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记者 胡晓明;美国国会正式确认布什当选下届总统[N];人民日报;2001年
4 陈姗姗;跨国公司不在乎贸易争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李国华;保尔森四访中国:青海湖化解国会偏见[N];中国经营报;2007年
6 吴澧;国会无代表,工人有力量[N];南方周末;2008年
7 张然;格林斯潘其实很清醒[N];市场报;2008年
8 颜昊 王建华 李惠子 王爱华;我存多种方式制裁美售台武器公司[N];团结报;2010年
9 记者 吴绮敏 温宪 王恬;胡锦涛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长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N];人民日报;2011年
10 任绍敏;中国经济学者呼应:拒绝偏见和情绪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永虎;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研究(1987-2007)[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芳;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6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7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莉;冷战后美国国会对华提案及其表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瑞杰;美国国会与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研究(1989-2005)[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美国国会对外贸易权限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许彦博;论美国国会两院制的确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陆丕昭;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4 刘丽;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D];辽宁大学;2012年
5 李成功;论美国国会对美台关系之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6 王莹;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国会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崔海宁;冷战后美国国会在对华关系中的作用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宁;美国国会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4年
9 艾政文;我国人大与美国国会监督职能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10 陈炯;从投票行为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对台决策特点[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7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3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