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际体系的历史解构与中日关系的现实重构
本文选题:朝贡体系 + 大东亚新秩序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东亚国际体系经过了三次大调整,中日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迁。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内,古代东亚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在日本试图构建并主导的大东亚新秩序内,中日关系是以"应战—挑战"为基本模式的"被侵略—侵略"关系。美国在粉碎"大东亚"构想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主导了二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旧金山体制迄今为止仍深刻影响着中日关系并规制着东亚的国际秩序。
[Abstract]:After three major adjustmen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East A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tributary system centered on China, ancient East Asia was basically in a relatively peaceful state. In the new order of Greater East Asia, which Japan is trying to construct and dom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a "invading-invading"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basic pattern of "facing war-challenge". The United State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mashing the idea of "Greater East Asia" and l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World War II.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has still deeply influenced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regulate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BGJ010)
【分类号】:D822.331.3;K313;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2 魏国忠;论渤日关系中的对等外交[J];日本研究;1996年01期
3 付百臣;;略论日本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4 孙立祥;;中日民族心理和解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路径——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林;;日本倭五王时代的“天下观”[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2 熊斌;;旅美华侨与华盛顿会议[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02期
3 申晓云;“济案”——“九一八”前日本挑战华会体系试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4 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5 侯震;;渤海与日本遣使交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王晓健;;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看当下东亚秩序重塑[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7 朱海燕;刘凤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视角下的日本外交[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09期
8 左双文;王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9 莫翔;;美国、日本的东亚政策与东亚现代国际体系[J];太平洋学报;2011年06期
10 黄家猛;张荆红;;50年来中国大陆武汉国民政府史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左双文;王杰;;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回顾与前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2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20世纪20年代“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国对华政策[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永红;日本国家主义与东亚“华夷秩序”的碰撞与冲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玉兰;目的性极强的日本古代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李东方;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中国关税自主态度的转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洪武;民族主义与领事裁判权——以法权会议为个案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6 戴兰华;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与苏俄的分歧及其解决[D];湘潭大学;2005年
7 宋微;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外交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8 王霞;八世纪前半叶的罗唐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杨在;试论柯立芝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吴洪君;朝贡体系的历史遗产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立祥;;日本政府内外有别的战争赔偿政策及其成因[J];世界历史;2007年01期
2 罗志田;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3 孟古托力;辽代东北亚各国关系述论[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J];东南亚之窗;2008年03期
2 谢好;;从东亚朝贡体系看日本的对外政策[J];科技风;2009年15期
3 祁怀高;梅毅;;华盛顿体系与大东亚新秩序比较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年01期
4 付百臣;;略论日本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5 王樱;;东亚格局转换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魅力中国;2009年14期
6 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7 茹莹;宫玉振;;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张锋;;解构朝贡体系[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2期
9 宋志勇;;20世纪前期日本与东亚国际关系[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安成日;刘艳;;日俄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艳;安成日;;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系的解体[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魏志江;;一部研究清朝与朝鲜边界问题的力作——评李花子近著《朝清国境问题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菁;从朝贡体系出发重新审视东亚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葛兆光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陈正宏 越南汉喃研究院教授、院长 郑克孟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治历史地理学 周振鹤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化参事 贺圣达 复旦大学教授,中文系副主任 傅杰;从周边看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历研;日本史研究中新的理论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谷庆涛;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体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路伟;日本与近代东北亚国际体系的转型[D];吉林大学;2005年
3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占峰;高丽与辽、北宋朝贡路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周彦宏;英国侵略缅甸与中缅朝贡关系的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宁宁;论近代“中朝”关系的演变(1840-1881)[D];扬州大学;2010年
7 刘晓;明清时期朝贡体系中的朝鲜服饰[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73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7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