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4世纪中后期百济政权的建构与早期百济史的编纂

发布时间:2018-05-12 16:44

  本文选题:百济 + 扶余 ; 参考:《史林》2017年03期


【摘要】:百济自4世纪中后期近肖古王余句时方有文字记载。《三国史记》中此前历史,经由余句、后世百济朝廷、统一新罗王朝、高丽王朝等几个阶段编纂、建构而来。余句以丙午年(346)起元,反映当年扶余瓦解、余句集团流亡建国的历史。余句的迁徙路线从辽西出发,借助极寒天气,沿海道踏凌而行,经辽东湾、西朝鲜湾到达朝鲜半岛西北部,再南进弥邹忽,在当日的气候条件、政治格局中是可行的。这一迁徙成为族群记忆保存在余句所创的"百济"国名中。因余句集团流亡始自辽西,故在《宋书》中被转述为"百济略有辽西"。引发学界争讼的百济"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实为《梁书》将徙自辽西与设平壤郡二之事混淆记述而来。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fourth Century, there were written records of the remaining sentences of the king of Shaw in the middle and late four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s compiled and constructed by the remaining sentences, the imperial court of the baiji, the Xinluo Dynasty and the Korea Dynasty. The remaining sentences reflect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Fuyu in the year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xile of the Yu sentence group. The route from the west of Liaoning Province, with the aid of extreme cold weather, coastal road tread, through Liaodong Bay, West Korea Bay to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n to the south, is feasible in the day's climate conditions and political pattern. This migration becomes the name of the "Baiji",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memory of the ethnic group in the remaining sentence. In the song book, it was referred to as "Baiji a little west of Liao Dynasty". Baiji, which initiated the study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west of Liao Dynasty and the two county of Jin Ping, was actually a confusing description of "Liang shu >" from western Liaoning and the county of Pyongya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中华认同与南北朝时代的国家建构”(项目编号:14PJC030)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第50批)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31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子敏;驳《“百济略有辽西”记事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都守熙,郑成宏;百济语研究概要——百济语的起源及发展史简述[J];当代韩国;1997年02期

3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二——百济前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7年03期

4 金锦子;;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6年04期

5 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J];东南文化;2010年01期

7 唐烈;;略论百济外交政策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以420年至475年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8 范毓周;六朝时期中国与百济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J];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9 都守熙;百济语研究概要之四——百济后期的语言[J];当代韩国;1998年02期

10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J];唐史论丛;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4 苗威;;百济前期疆域述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5 冯立君;;韩国与中国近30年百济史研究述要——以对外关系史研究为中心[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五辑)[C];2013年

6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7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8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泓;;2011-2012年度朝鲜古代史研究综述[A];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帆;“百济堂”低价进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奚林忠;《甜蜜的事业》百济乡版[N];南宁日报;2010年

3 黄展佳;便民卫生服务站建到村[N];南宁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刘秋明;邕宁区 百济乡推进“五基地”建设[N];南宁日报;2011年

6 朴震浩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鄢葵 译 韩国外国语大学文化产业系;4D形态的数字化复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永超;无址可选逼急北京药店 平价卖场开上高速公路[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记者 王璇邋通讯员 吕欣花;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N];南宁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恒坚;百济芝麻鸭声名鹊起[N];南宁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邓玲;齐心合力谋发展促增收[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3 宁三福;入唐百济遗民活动探析[D];延边大学;2016年

4 全香;论百济的熊津、泗l樓ǘ技捌溆跋靃D];延边大学;2016年

5 于春英;百济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7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8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9 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栾国琴;从百济金铜香炉看南朝文化对百济文化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9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79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