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影像: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案件”
本文选题:美国 + 社会变迁 ; 参考:《史学月刊》2012年09期
【摘要】:1913年发生在美国佐治亚州的"弗兰克案件",其典型性长期以来受到美国公众和学者的关注。它的发生正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代"工业化社会转型和工业化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弗兰克案件"的发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历史根源:首先,美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移民潮与"镀金时代"、"进步主义时代"工业化的时代风云激发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反犹主义浪潮;其次,事件的发生地美国南方工业化的阵痛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第三,弗兰克成为新旧政治势力斗争的一个筹码;第四,美国南方传统的暴力私刑文化是该案的直接推动力。"弗兰克案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反诽谤联盟"的成立和三K党的重生,反映了美国社会变迁中尖锐的阶级、种族矛盾和复杂的民众文化心理。
[Abstract]:The Frank case occurred in Georgia in 1913, and its typicality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by the American public and scholars. It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gilded age" and "progressive era" industrialized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society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Frank case has profound epoch and social and historical roots: first of all,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tide of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ilded era", the "progressive era" of industrialization era inspired the first anti-Semitism wave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pain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caused fierce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ird, Frank became a bargaining chip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old and new political forces; and four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violent lynching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wa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case. " The Frank case "directly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ti-Defamation League "and the rebirth of the Ku Klux Party, which reflected the sharp class, racial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ex popular 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e changes of American society.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反犹主义研究》(08XSS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寅;美国镀金时代的外来移民[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2期
2 石涵月;美国历史上反犹主义的宗教文化根源[J];世界民族;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小川;美国文化特点综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董小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郭又新;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历史考察[J];东南亚研究;2003年06期
4 周莉萍;美国多元文化政策初探[J];国际论坛;2005年02期
5 林广;20世纪纽约移民与社会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寅;筚路蓝缕他乡路——意大利移民在美国的同化进程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林广;纽约市族群地位的历史考察——对《1992年纽约市族群地位的调查》的一种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梁茂信,聂万举;6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种族暴力冲突的特征及其根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胡新勇;论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田丹;移民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J];晋阳学刊;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显峰;当代中国非法移民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3 白庆哲;华侨华人与两岸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沈莉华;从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5 赵小鸣;迁徙自由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马聪;霍姆斯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书峰;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8 生键红;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欧阳国华;新屯田制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晋洁;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形成及其与自由主义民主的相互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万晓宏;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研究(1848-2001年)[D];暨南大学;2002年
3 欧春荣;美国基金会:历史与作用[D];吉林大学;2004年
4 金万锋;《哎……咿!》,,他者的声音[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俊;现代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哈西德派)再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欣;近代旅美华人华侨与中美文化的互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崔向升;从临时劳工到公民[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莹;20世纪初外来移民美国化运动评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欧阳贞诚;战后西印度群岛移民在美国的同化进程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朱雷;第二代日裔美国人及同化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小川;美国宗教民族主义的历史省察[J];史学集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军;;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研究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晋新;英国迈向近代社会的路径及特点[N];吉林日报;2005年
2 特约记者 孙晓萌;回到非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波;“小妇人”引发大战美国人今犹缅怀[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炜;印刷媒介与15、16世纪英国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郭华;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生活消费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冉冉;新加坡的社会变迁与福建会馆文化教育功能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9年
2 程杰晟;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西欧的环境与社会变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3 李晓光;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利娟;苏联妇女问题(1917~1929)[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5 吴浩;白领的兴起与当代西方社会变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潮;“白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白叶;社会变迁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之演变[D];厦门大学;2007年
8 夏玉清;泰国华侨社会的变迁与经济本地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谦;美国的中国形象观与排华法的废除[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腾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70-197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80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8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