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冷战—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1949-1979)
本文选题:冷战 + 计算机出口 ; 参考:《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冷战开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遏制政策。最初的手段是以政治孤立、军事遏制为主,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日益密切,经济、贸易的频繁来往,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美国采取了一种新的方式来遏制共产主义国家,即经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利用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的手段达到了政治、军事手段所没有达到的效果。美国采取对苏联和中国的高新技术转让限制政策,一方面遏制了苏联和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保障了本国的安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限制出口的研究,特别是以计算机的限制出口为例,利用最新的文献资料,试图分析美国制定这一政策的源起、目的、过程及影响。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主要介绍有关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现状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正文分三大部分:一、主要介绍美国对苏联和中国贸易管制政策的源起。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就考虑禁止向苏联集团运送战略物资,铲除引发战争的经济根源。冷战爆发后,美国更视苏联为最大的敌人,不仅禁运国内的短缺物资,而且凡是属于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资也要立即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出口。从研究中可以发现美国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二、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的形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首先概述美国政府限制高新技术转让政策的形成,然后分别从对苏和对华两个国家来介绍,同时对于两个国家又分别介绍了计算机整机、计算机技术及软件的出口管制。这种研究方式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以及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主要分析和评价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的政策。 结论部分:笔者分析了美国制定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得出了如下看法,美国制定国内外政策是根据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确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止苏联等国实力的扩大,采取的是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的政策,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军事技术更是杜绝外流;计算机应用十分广泛,在军事、工业、农业和信息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是美国必须要关注和重视的。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the western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ontainment policies against socialist countries such as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The initial means were political isolation and military containment. With closer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frequen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a new way to contain communist countries. That is, economic means. To some extent, the United States made use of economic policy and foreign trade to achieve results that were not achieved by political or military means. The United States has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export restric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especially by taking the limited export of compute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origin, purpose,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made by the United States by using the lates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research statu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i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American trade control policy towards Soviet Union and China.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considered banning the delivery of strategic goods to the Soviet bloc, eliminating the economic causes of the war.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ed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greatest enemy, not only embarking on the shortage of domestic goods, but also immediately stopping ex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o the Soviet Union, which would help to enhance the military potential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the research can be foun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embargoed strategic goods to restrict the transfer of high-tech. Seco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mputer policy of restricting exports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outlines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s policy of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two countries of Su He to China,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ort control of computer whole machin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software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for two countries. This kind of research can see the different policies and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rd, the mai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restrictions on the export of computers policy. Conclus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influence of American policy of restricting exports to Soviet Union and China. The following views have been reached: the United States determines its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also one of the criteria for measuring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During the Cold War,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ength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adopted a policy of restricting the transfer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even stopped the outflow of military technology involving national security. Computers were widely used in military and industri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so the United States must pay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志;;1968年“普韦布洛”号危机初期的美苏交涉[J];俄罗斯研究;2011年04期
2 王怀超;;实事求是地总结苏联的教训对中国尤其重要——评《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3 吴宏亮;张新强;;对苏联亡党亡国的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4 李明美;;劣势苏军耗死德国[J];领导文萃;2011年14期
5 ;阅读苏联(之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08期
6 箫声;;虎鼠游戏——深陷泥沼的阿富汗战争[J];中国铁路文艺;2011年09期
7 李凤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思考[J];百年潮;2011年06期
8 韩禹锋;;新中国油画发展中的苏联影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J];大家;2011年14期
9 姚遥;;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对外宣传[J];对外传播;2011年08期
10 ;参加南昌起义的外国人[J];上海建设论苑;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亓成章;;苏联缘何解体?[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嘉蓉;;论苏联在时代问题上的重大失误及其后果[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君祥;;访苏漫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4 宋兆杰;刘则渊;;萨哈罗夫:走向人权的科学家——记苏联氢弹之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安德烈·季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院士(Сахаров 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1921.5.21-1989.12.14)[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5 罗燕明;;毛泽东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兆杰;;“反对世界主义”与苏联科学[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发展道路的影响[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刘淑春;;苏共亡党亡国悲剧中可汲取的教训——当事国俄罗斯学者的反思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徐艳玲;;苏东剧变的全球化原因探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慎明;;对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平;选派留学生到苏联“取经”[N];法制日报;2011年
2 周南庄;粮食暗战,苏联巧计收购美国小麦[N];国防时报;2011年
3 ;一个苏联人的朝鲜战争(下)[N];国防时报;2010年
4 梁小民;谁是苏联的掘墓人[N];东方早报;2011年
5 田剑威;被苏联嘉奖的克格勃叛徒[N];国防时报;2010年
6 柳玉鹏;冷战时,英美间谍如何打入苏联?[N];中国国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冯倩 编译;俄罗斯最悠久动漫公司前景堪忧[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宋乔文;海底安核弹,苏联想用海啸淹美国[N];国防时报;2010年
9 威廉·恩道尔 著 戴健 李峰 顾秀林 译;垂涎苏联油田[N];中国工业报;2011年
10 [俄] 亚历山大·戈洛夫科夫 著 李兴耕 摘译;十五年后的总结[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卓;冷战两大阵营对抗的形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樊百玉;走向戴维营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建平;苏联对日外交政策研究(1941-1956)[D];吉林大学;2010年
6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惠宇;1945-1949年美国的中国东北政策[D];吉林大学;2010年
8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敏;计算机与冷战—美国对苏联和中国限制出口计算机政策(1949-197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栋;苏联利用西方1929-1933年经济危机问题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杨彬;国际角色定位与苏联的兴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张锋;苏联在罗马尼亚驻军研究(1944-1958)[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欢欢;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管控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冯利花;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研究(1949-195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玮;美国主流报刊对苏联心理战作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宁;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能源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继高;英国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雪;冷战时期软势力范围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4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9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