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干旱说”的形成
本文选题:“干旱说” + 殖民主义 ; 参考:《学术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澳大利亚从殖民时期开始流行"干旱说",认为气候的干旱阻碍了澳洲大陆的发展。1960年代,学者们开始对"干旱说"提出质疑,但尚未能够解释其形成的原由。本文将该问题置于东南部垦殖和内陆河流探险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新移民对于"干旱"的体验是英国殖民者参照英国本土和帝国殖民地的实践经验,基于澳大利亚当地的环境现实对于澳大利亚气候、资源条件进行的基本判断。在殖民背景下,英国殖民者对于澳大利亚环境的解释与殖民权力捆绑在一起,"干旱说"被作为关键词写入了澳大利亚的白板论,用以证实殖民地开拓的正当性。
[Abstract]:Australia began to popularize the "drought theory" 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saying that the drought of the climat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 In the 1960s, scholars began to question the "drought theory", but have not yet been able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problem agains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eclamation and inland river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eas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drought" of new immigrants is the experience of British colonists referring to the British native and imperial colonies. The basic judgment of Australian climate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reality in Australia. Under the colonial background, the British colonists' interpretation of Australia's environment was tied with the colonial power. "drought theory" was written as a key word in Australian whiteboard theory to prove the legitimacy of colonization.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6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玉铭;;田玉铭的诗[J];黄河文学;2007年10期
2 感动;;靠什么活下来[J];东西南北;2009年06期
3 感动;石良;;相濡以沫[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9年05期
4 杨振伦 ,李美华;“龙公”寻水——中国地质专家农开清在索马里[J];国际经济合作;1985年01期
5 李零;“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研究[J];读书;1999年07期
6 ;体闲广场[J];黑龙江教育;2002年05期
7 李零;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研究──《续中国方术考》前言[J];中国税务;2001年07期
8 旱子;;旱子的诗[J];西部;2011年17期
9 韩子善;目击灾难[J];中国摄影家;2001年02期
10 陈所巨;;年轮(组诗)[J];长江文艺;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光平;陈楠;杨建玲;李艳春;吴加敏;;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变迁与沙尘暴演变趋势[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王宁;马红彬;;宁夏中部干旱生态建设与农业开发的结合点是发展草地农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赵光平;陈楠;王连喜;;干旱带生态恢复对沙尘暴降频与减灾潜力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刘声锋;王志强;黄莉;田梅;李程;郭守金;;宁夏压砂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隆业;;第三纪煤盆地和含煤性(摘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6 李艳兰;何如;覃卫坚;;气候变化对广西干旱灾害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建新 王鼎;固海扬水构筑干旱带生命长城[N];宁夏日报;2011年
2 记者 安铎;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全力把严重干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N];定西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彭红兵 张晓勇 周晓兵 刘仓;干旱带上,那飘向远方的“云”[N];中卫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艳飞 单晓东;全面科学认识干旱[N];中国水利报;2011年
5 记者 高菲;我区干旱带5万农民争当景观林带园丁[N];宁夏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蒋朝晖;如何应对干旱带来的水电危机?[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君开;如何把干旱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N];辽源日报;2007年
8 记者 连小芳;王正伟深入干旱带访贫问苦[N];宁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时明霞 苏峰;同心圆枣突围旱塬绿山富民[N];宁夏日报;2009年
10 史秋实;宁夏中卫市昔日干旱带披上绿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新胜;中国白垩纪沙漠及其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2 范七君;丛枝菌根真菌及一氧化氮提高枳抗旱性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程静;农业旱灾脆弱性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廷贵;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圆枣栽培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桑国庆;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超;基于GIS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耿思敏;海河流域干旱对典型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机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孔凯;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6 易佳;基于EOS-MODIS的重庆市干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余婷;广西干旱区类型划分及农村治旱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8 崔冬林;近50年中国区域持续性气象干旱事件的客观识别及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商慧莲;农业旱灾系统恢复及其驱动影响因素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会慧;外源物质诱导移栽期烤烟抗旱性的光合生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6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896148.html